放暑假:海中生物眼看手勿動

放暑假:海中生物眼看手勿動

吳小姐和家人早前去泰國布吉玩幾天,正在沙灘玩水時,其左腳踝被隱藏在沙中的一條魚刺傷,頓時感到足部劇痛難當,吳小姐即時到當地醫院求診,醫生處方抗生素,但回港後仍有紅腫,遂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水母觸手刺痛皮膚

由海洋動物引起的中毒並不罕見,水母、藍圈八爪魚、海蛇和魚類都會透過叮咬而把毒液注入人體內。游泳時遇上不同的水母,接觸到牠們的觸手後,皮膚會刺痛痕癢和出紅疹。被藍圈八爪魚咬傷會出現麻痹、癱瘓,甚至死亡,牠們有跟河豚一樣的致命毒素。
不少會叮人的有毒魚類,會在淺水的海底沙石中隱藏,如果赤腳在沙灘或石間走動,容易被帶有毒腺的鰭刺傷,例如魔鬼魚、蟾魚和常見的鮋科魚類,包括石崇、石獅、石狗公、獅子魚及老虎魚等,本港每年也有不少人被這些魚刺傷。另一個情況是潛水或釣魚時被魚刺傷,例如坑鰜和泥鯭。在珊瑚礁潛水也要小心,部份會帶有毒素,切記不要觸摸。
傷者通常在受傷部位出現劇痛、麻痹及紅腫,有時甚至會導致心悸、嘔吐、皮膚有水泡或壞死。偶然海水中的細菌會經過傷口進入體內導致感染,輕則會有蜂窩性組織炎,甚至致命的壞死性筋膜炎。
下次放暑假,在海中記緊眼看手勿動,不要接觸海中生物,在沙灘戲水也要穿上厚的拖鞋,慎防受傷。
(註:《放暑假》專欄完結)
逢周二刊出
撰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