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民以食為天 醫以食療為先

治未病:民以食為天 醫以食療為先

為了配合新的飲食文化潮流,越來越多介紹健康飲食和強調飲食品味的電視節目推出。其實,健康飲食除講求「高清」(高纖清淡)外,也要注意進食時節、食物屬性和個人體質,這就是中醫學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順應四時」和「辨證飲食」的養生道理。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食療(食物療法)就是在日常飲食中,按季節及個人的體質特點,選擇合宜的食物,以補益臟腑的不足,調和身體的平衡,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以夏季為例,氣候炎熱潮濕,身體容易受暑濕所傷,影響脾胃消化功能,以致食慾不振。

夏天注意清熱解暑

與其他季節比較,在夏天,身體出汗較多,四肢易感困倦,口乾煩躁,小便量較少及深色。此時,我們除應注意補充水份外,也可從食療達到健脾利濕、清熱解暑之效,以恢復身體的陰陽平衡:冬瓜苡仁湯及綠豆粥都是合適的選擇。
由於人的體質各有差異,食物也有不同的屬性(寒、熱、溫、凉),所以大家要小心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療。最好先運用中醫的辨證方法,準確判斷個人體質,方能達到「辨證飲食」的食療功效。本專欄將會在往後的九篇文章中,重點闡述中醫的「九型人格」分類方法,幫助讀者選擇合適的食療。
東華三院-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東區)黎詠詩中醫師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