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二季經濟收縮程度小於市場預期,配合房屋銷售及消費者信心上升,顯示美國經濟前景漸趨明朗。在此背景下,投資者該如何作出行業部署,以迎接未來的經濟復蘇期?
根據過去數據顯示,周期性股份每每在經濟收縮後期/復蘇初期表現較佳。當中投資者或可留意金融類股份,預期未來或有進一步上升空間。
自今年3月9日起,環球股市大幅反彈六成,當中金融股成為升市火車頭,同期累計升幅超過120%。我們相信,受惠於盈利有望重拾動力及估值仍處吸引水平,金融股後市或能繼續保持升勢。
金融業作為是次金融海嘯的震央,企業盈利大受衝擊,股價亦因而拾級而下。但隨着巨浪日漸退潮,業界的營運狀況得到顯著改善,有助盈利重拾動力。以反映金融市場狀況的銀行同業拆息與隔夜指數掉期息差(Libor-OISSpread,見圖)為例,現時有關息差為18點子,較去年10月金融海嘯期間高達364點子大幅回落,由此可見金融業狀況已見回穩。
市況回穩盈利漸增
由於銀行資金成本下降,加上大市氣氛改善亦有助投資收益上升,市場人士普遍預期,美國金融業盈利於今年下半年將重拾增長動力。事實上,雖然第二季美國金融股(標普500指數內的金融業成份股)盈利平均按年倒退34.2%,但較市場預期高出17.6%,反映市場早前對金融業的盈利預測過於保守。金融市場回穩,經濟即將步入復蘇,均有望帶動金融業盈利於今年下半年走出谷底,市場往後有機會調升行業的盈利預測,有望為股價帶來上升動力。
估值方面,雖然環球金融股股價自今年低位反彈逾1倍,但現時市賬率亦僅為1倍,較整體大市的1.7倍存有折讓,反映估值仍屬吸引水平。展望未來,當經濟活動改善和金融體系正常化後,金融股的盈利能力有望重拾升軌,吸引投資者重新評估金融業的投資前景,支持估值回升,進一步增加股價的上升潛力。
危機已過重拾升軌
部份投資者或會擔心,由於市場仍存有未明朗因素,當刺激經濟政策退場後,經濟或會再度受壓,金融股有機會再次成為拋售對象。但仔細分析,美國大型銀行已大幅地擴充其資本狀況,根據花旗分析員的統計,截至今年第二季,美國12大銀行平均一級資本充足比率達7.2%,相信可望防禦未來信貸撥備上升,對資本水平構成的壓力。此外,自今年6月起,有多間美國主要銀行陸續交還資金予美國政府,退出「不良資產救助計劃」,由此可見,金融危機最壞時期或已過去,銀行業可望逐步返回正常運作。
總結而言,經濟及金融市場狀況回穩,有利金融業盈利回復增長,配合現價估值仍屬吸引。對持中長期目標,及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而言,或可考慮對金融股持偏高比重,以捕捉環球經濟復蘇帶來的投資機遇。
張敏華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