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也是政治 - 林夕

正字也是政治 - 林夕

要說馬英九是個天真迂腐的人,例子多的是。意圖打破藍綠界限,用綠營人當海基會大員,以為這樣會藍綠共融,結果把兩邊都得罪了。這良好意願,難度接近與天比高,那是向多年新仇舊恨挑戰,對人的偏見叫板。
另一異想天開的意願,就是希望把兩岸不同用語來個小一統。這個,比小三通與不統不獨不武還要難辦,還要天真。這等於與十三個億的人的語言習慣進行談判,大家求同不存異?先別問內地老百姓要不要做得到做不到,問問自己島內的人,願意把用語習慣連根拔起,進一步向內地靠攏。這可是比中國軍機登台救災還要敏感的事情。要他們改口說三十個億,不說三十億?要不了命卻也改不了口。
此事跟簡體字一樣,不只牽涉到字該怎麼寫,寫給誰看──正字同時也是政治。
有一次,在內地一個十二分官方的場合,講到義工的問題,香港叫「義工」,台灣習慣叫「志工」。當時在台上發言的,是台灣人,很自然就說了甚麼當「志工」是很偉大很快樂的事。話音剛落,節目主持人臉色稍變,即時插口修正:對,「志願者」付出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學習。
這是官台辦的官方場合,是比較極端一點,但用字一統大業之難,可思過半。人與人溝通已是一難,意思懂了,用語背後還標籤了那麼多潛台詞,涉及文化優勢角力,也不無政治色彩摻和其中,最後誰依誰的?少數服從多數的話,就甚麼話也不用說了,港台不習慣那麼多「學習」,從此要終身學習每年修定一次的規範漢語。「義工」與「志工」一一變成「志願者」,目標一致,可用錯了字眼,就不是那麼快樂的事了。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