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隻積羅素狗多年來與四十隻貓一起生活,結果,近貓者貓,狗仔產生嚴重的自我認知障礙,吃的雖然是狗糧,行為、愛好、習性卻與貓無異,安靜無聲,愛與貓女擠在搖籃裏睡覺,閑時玩貓們愛玩的老鼠玩具,還會去貓砂盆中便溺。
應該有不少人希望擁有一隻懂得去貓砂盆便溺的狗,閑時看牠玩狗捉布偶老鼠的遊戲,一撲一咬一放,永遠樂此不疲。最吸引人的是牠安靜的性格,適宜養在公寓樓中,而不會對鄰居造成滋擾。
我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究竟來自基因密碼,還是自小接受的教育,抑或由環境決定呢?想起心理學上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人去探望乞丐,讓乞丐自行挑選禮物,乞丐甲要了金幣,乞丐乙要了一套西裝,乞丐丙要的,卻是一面鏡子。結果,十年後三個本來身份相同的乞丐卻變得不一樣了,乞丐甲仍在行乞維生,乞丐乙則每天穿着西裝出入寫字樓工作。變化最大的是乞丐丙,他擁有自己的生意,成了一個成功的商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及自我暗示對一個人的影響。一個乞丐,接受自己行乞的現狀,他就永遠是一個乞丐。當他穿上西裝,置身一群穿西裝的上班族之間,他自然而然會從行為模式、思考方式及生活態度上向後者看齊,努力躋身其中。不斷照鏡子的人,則是對自己有主動要求的人,他無意模仿他人,他要做的是自己在鏡中見到的那個人,那是他心目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