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師該補拍的一幕 - 盧峯

禮儀師該補拍的一幕 - 盧峯

到印度來一趟宗教之旅,會不會令人脫胎換骨也許只有親自試一下才知道。知道的是本木雅弘這位賣青春無敵、靚仔有型的偶像派藝人,在印度浸潤過後不但對如何看待生死的問題有領會,還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讓大家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一九九六年,本木雅弘看過《納棺夫日記》後隨即登門拜訪作者青木新門先生,游說他把作品改拍成電影。只是青木新門擔心「電影無法表現出書中所要傳遞的宗教觀念」,拒絕了這個要求。本木雅弘沒有放棄,往後幾年數次拜訪青木;終於,他的誠意打動了「硬頸」的作者,同意了讓本木雅弘把書改編成電影,青木新門只堅持不能用《納棺夫日記》作電影的名稱,也不掛原著作者之名。就是這樣,我們看到了《禮儀師之奏鳴曲》這齣好電影。
剛看完《納棺夫日記》這本書,沒有本木雅弘那份非要拍成電影讓人分享的衝動,也禁不住向讀者推介一下。
就像《禮儀師》那樣,《納棺夫日記》雖然直視死亡,卻沒有呼天搶地,撕心裂肺的澎湃感情,只有淡如白開水的白描。有一回,青木新門上門為自己初戀情人的父親納棺;曾經,情人跟他說只有見過她的父親才可以吻她,但最終到二人分手前他都沒有機會見過這位父親,也沒有吻過情人。當青木走進玄關後,他下意識四處張望已出嫁的舊情人在不在。看不到她的臉後就放心開始工作。「當額頭的汗水快要滴落下來,當我打算用白衣的袖子擦掉它的時候,某個不曉得何時坐到我身旁的女人,為我拭去了額頭的汗水。」
抹汗的女子就是他的初戀情人。直到納棺禮儀結束,她都像依偎般坐在青木身旁,不停為他擦汗。她的眼神、表情沒有一絲輕蔑、憐憫或同情,讓青木很感動,很鼓舞!
真可惜,電影沒有把這個情節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