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人誤解思覺失調

七成人誤解思覺失調

【本報訊】思覺失調是甚麼?香港大學的調查發現,公眾對思覺失調的認識不足,七成受訪者誤以為思覺失調是人格分裂,患者會有奇怪的表現及焦慮,因而對患者產生標籤效應,近九成受訪者認為僱主傾向不聘請思覺失調康復者,專家指,社會對患者的歧視及標籤,或令患者諱疾忌醫,影響治療。

標籤效應較嚴重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於4月訪問了1,016名本港市民,了解他們對思覺失調的看法,結果發現受訪者普遍缺乏認識,約七成誤以為思覺失調是指人格分裂,逾半認為患者會叫囂、自言自語、焦慮及有奇怪表現,更有兩成認為患者的智商較低。
調查又發現公眾對思覺失調的態度及行為,產生嚴重的標籤效應,七成以上受訪者會不尊重患者意見、近七成認為僱主不會考慮聘請思覺失調康復者,而曾接觸過有關思覺失調負面報道的人士,標籤態度較嚴重。
該系教授陳友凱指,思覺失調患者及其家人可能正面對社會上不少歧視及誤解,不正確的標籤效應令患者及其家人諱疾忌醫、甚至受到排擠,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進度及結果。思覺失調屬精神狀態的一種,患者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衡,導致出現幻覺、妄想、思想或言語紊亂等症狀,治療康復後與常人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