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學生逾半本地生二萬公僕子女拿津貼 一成棄本地教育

國際學校學生逾半本地生
二萬公僕子女拿津貼 一成棄本地教育

【本報訊】本港國際學校學額持續緊張,政府亦必須撥出四幅土地興建國際學校以滿足需求,不過原來本地的國際學校一點也不國際,部份學校取錄超過一半本地生,有學校本地生比例更佔全校逾八成。而在上學年,逾二萬名為子女申請本地教育津貼的公務員中,有逾一成安排子女入讀國際學校,用行動向本地教育制度投下不信任票。

部份比率達八成

立法會文件指,根據教育局去年9月進行的調查,現有國際學校就讀學生中,非本地生佔總數86%,當中13所曾獲政府分配土地或空置校舍的國際學校,就讀的非本地生比例均超過全校學生一半。不過,個別私校本地生比例卻遠遠高於政府期望水平,如位於九龍塘的朗思國際學校,79名學生中就有64名是本地生,比例高達81%,耀中國際學校(小學部)本地生比例亦達56%(見表)。
根據現行國際學校政策,非牟利國際學校如向政府申請以批地或空置校舍方式給予資助,來港工作或投資的海外家庭子女,或持學生簽證來港的非本地學生數目,應佔整體百分比最少50%。不過私人辦學團體則不在此限。
政府日前正式公佈撥出四幅土地予辦學團體興建新校,其中獲分配九龍灣、荔枝角和西貢墟三幅土地的辦學團體,即奇力學校協會、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及香港學堂教育基金,均承諾取錄最少70%非本地生,至於即將落戶屯門的英國哈羅公學,則承諾預留的非本地生學額不少於50%。

特首辦主任譚志源也將子女送入國際學校讀書。
資料圖片

「私校睇錢份上」

另外,根據公務員事務局提供的資料,在08/09學年,20,622名包括按海外條款受聘的公務員為子女申請本地教育津貼,其中約10.8%(2,223人)安排子女入讀國際學校。諷刺的是,專掌教育政策的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雖沒有公帑津貼,也安排其長子入讀德瑞國際學校。
升學專家趙榮德認為,本港家長對子女入讀國際學校趨之若鶩,令國際學校逐漸被本地生所攻陷,「家長總係想子女英文好,咁咪幫佢哋報國際學校,好多學校都係私校,睇錢份上都無可厚非,不過家長如果真係想子女英文進步,就真係要揀啲多鬼仔嘅學校。」

部份國際學校本地學生比例

學校:朗思國際學校
本地生人數(全校人數):64(79)
佔整體比例(%):81

學校:京斯敦國際學校
本地生人數(全校人數):102(174)
佔整體比例(%):59

學校:耀中國際學校(小學部)
本地生人數(全校人數):285(511)
佔整體比例(%):56

學校:思達學校
本地生人數(全校人數):8(17)
佔整體比例(%):47

學校:港島中學
本地生人數(全校人數):529(1207)
佔整體比例(%):44

學校:協同國際學校
本地生人數(全校人數):38(93)
佔整體比例(%):41

學校:蘇浙小學及蘇浙公學(國際學校部)
本地生人數(全校人數):246(612)
佔整體比例(%):40

學校:畢架山學校
本地生人數(全校人數):161(538)
佔整體比例(%):30

資料來源:立法會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