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奧巴馬政府為了穩住市場及公眾信心,為了保持政策的穩定性,為了防禦可能捲土重來的金融風暴,決定再次任命伯南克為聯儲局主席,讓他在未來四年繼續因時制宜的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在香港,特首及特區政府一意孤行,罔顧金融風暴未完全過去的風險,堅持要抗擊金融大鱷有功,管理銀行體系及經驗最豐富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生離職,換上未經考驗及未能與公眾有效溝通的陳德霖先生,令香港面對較大的風險。
兩相比較之下,那個政府的做法比較合理,比較切合時勢需要不是清楚得很嗎?
事實上全球金融體系短期內再次出現重大波動的風險是不容低估的,特別是當各主要經濟體政府及央行開始「退市」政策、開始扭轉過度寬鬆貨幣政策時風險更大。
從去年九月開始,各國央行及政府先後為金融體系注入數以萬億美元計的額外資金,先後把利率降低至接近零水平。以美國為例,聯儲局就把利息定在零至四分一厘之間;英國的利率也處於類似的低水平。其他如日本、歐元區要不是零息就是接近零息。但是,這種超低利率、極度寬鬆貨幣政策是不可能成為長期政策的,是不可能維持太久的。為了防止催生惡性通脹及扭曲經濟,各國政府肯定會在未來半年至一年內改變零息政策,讓利率重回較正常的水平,讓貨幣供應重回正軌;像澳洲這些已開始出現通脹兆頭的國家更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採取行動。
要知道金融市場回穩及再現升浪全賴特殊的救市政策,全賴幾乎不需成本的新增資金。當特殊的救市政策有改動,當「平錢」(cheapmoney)不再來時,各個投資市場包括股市、房地產市場、商品市場、期貨市場肯定會來一次大震盪,肯定會出現另一次大波動,很多資產的價格更會大幅下跌。即使新一波金融震盪的威力及破壞力比不上去年發出的金融風暴,它對實體經濟、群眾心理仍然有相當影響,甚至可能引發另一輪恐慌(panic)。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各國政府退市引發的震盪以至恐慌肯定會拖累香港,肯定會直接影響香港市民及投資者。要紓緩這樣的衝擊,除了堅持聯滙制度外,有經驗、有公信力及善於跟公眾溝通的財金官員同樣不可或缺。現在,特區政府執意換走最有經驗及公信力的財金官員──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生,換上未試過獨當一面,與公眾溝通能力明顯欠佳的陳德霖先生。一旦金融市場、金融體系再出現風浪,陳先生是否有能力像任總那樣穩住市場及市民情緒實在是個大疑問!
文: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