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有五日便卸任的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上任時為科大訂下成為亞洲麻省理工學院(亞洲MIT)的終極目標;八年過去,他說科大尚欠一大步才達到這目標,希望政府推出科研政策作支援配合。他又認為,香港八間大學不可能間間都達到世界第一流水平,政府及各大學應盡快進行成本分工,「要香港八間大學都變晒做世界一流,係緣木求魚!」
朱經武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八年前接任科大校長時,訂下了多個發展目標,其中之一是將科大變成亞洲MIT,「希望學校好似MIT咁成為科研龍頭,或者可以做到UCSD(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咁,只得50幾年歷史都可以對美國貢獻好大。」
批政府周邊配合較弱
他指,學校現時仍朝這目標邁進,但尚欠一大步,「我哋一方面需要時間,你睇MIT都有成百年歷史;另外亦需要政府嘅周邊配合,香港喺呢方面係比較弱。其實做科研一定要有耐性,唔可以追問結果;而一旦有咗結果,就需要將佢商品化,呢方面政府要有工業政策作支援,好似台灣政府就會以低息甚至免息注資入公司發展科技商品。」
發展科研以外,人才培訓對本港同樣重要。朱經武認為本港升讀大學的人數偏低,但這不表示本港需要增加更多大學,反而應着墨於讓本港大學互相分工,「唔同大學有唔同嘅專長,要香港八間大學都變晒做世界一流,係緣木求魚!我認為一定要清楚八間大學要做乜嘢,其實教資會早已訂出各院校嘅roledifferentiation(角色分工),但到今日都冇做costdifferentiation(成本分工)。」
他以美國院校為例,說明院校的理想分工模式,「喺美國分開三種學院,一個係UC(加州大學派系),做科研發明為主;一個係州立大學,培訓四年制大學生;仲有一種係做副學位嘅社區學院,社區學院唔使做研究,相對上堂嘅班數會多啲。佢哋政府亦好清楚唔可能間間變晒做UC,因為唔夠錢,UC嘅成本係社區學院嘅六至七倍。」
各大學應作成本分工
朱經武表示,本港大學可以研究型或教學型作為成本分工的其中一種參考指標。他明白日後進行成本分工後,教育界或會有反對聲音,指個別院校所獲資源較高,並不公平;但他指出,正如醫學院本科生的成本一定較文學院學生為高,希望各界明白訓練不同人才應有不同的方式。
記者 夏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