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口號,感情洋溢,很能迷惑人,尤其是讀冰心和魯迅一類產品長大的文藝中老年,叫做「救救孩子」。
高喊「救救孩子」,就像高呼「我們要民主自由」一樣,在道德上,必定是對的,特區政府就是受了「救救孩子」這句新文學老土濫腔口號的迷惑,神推鬼使的就想出一個「學校驗毒計劃」。
防止學生吸毒,前殖民地政府是這樣做的:這一頭,先截擊毒品的來源。七十年代,香港的海洛英來自金三角。由幾個毒販代理。麥理浩政府高調抓了「跛豪」,憑英國的外交面子,泰國政府在泰緬邊境的金三角,出動軍隊,剿滅種罌粟花的坤沙。
另一端,才是在社會加強反吸毒宣傳。這一頭一尾,抓緊揑牢,特別是毒品的來源截斷了,中間不管有幾多人吸毒,像治療癌症,把血管收束起來,腫瘤沒了養份,就會慢慢枯死。
特區政府走不通這條路,因為今天的毒品K丸,來源是中國大陸。什麼珠三角大融合,能不能先粵港合作,肅斷毒品進香港的運輸路線?不能。原因何在?曾政府自己心裏明白。
上游這一手做不到,下游的反毒宣傳,從前有電視和電台,宣傳有力,今天的小孩電腦上網,政府的宣傳片也很老土,沒有「港英」當年的公信效力。
毒品的供應波浪滔滔,截上游、清下涇,都沒有用,特區政府只有往中流使笨功夫。學校有幾千家,學生幾十萬,涉及校政、家長、學生心理情緒、私隱法例,K丸的銷售,像7-11的便利店一樣暢通,特區政府向中游這一大片區域使蠻勁,是最笨最笨的法子。
手忙腳亂,只有祭起「不能讓下一代沉淪」、「保護中學生」、「救救孩子」這類文藝煽情劇的講耶穌口號來硬擋。
「救救孩子」之虛妄,是孩子由父母生出來,他父母都不救了,為什麼要納稅人來代他救?救了孩子不吸毒,救不救他也不受色情毒害,由教師帶領,警察上家門,進他的房間,搜一搜有沒有收藏四仔光碟?
前「港英」是一個外來政府,於華人的下一代,沒有什麼「救救孩子」的婆媽感情,但大市場、小政府,他誰也不救,你自己就能從難民社會變身東方之珠。
「救救孩子」?口號太cheap了,腦筋低一檔次的觀眾,才會跟着哭哭啼啼,這就是特區政府無論怎樣抄英仿美,土著當家,總是比不上心中自卑而妒恨的殖民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