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昨日一度急回,表面是受A股影響,實際與期指轉倉活動有關,否則午市也不會來個反彈。地產股進入調整期,並非地產市道後市看不好,而是先前升得太多,有整固的必要。看地產股例必看幾隻龍頭,長江實業(001)、新鴻基地產(016)或九龍倉(004)等不用多推介,只要有樓賣,有租金加而又沒有利率上調壓力時,適當時候自然有資金埋位炒。
龍頭雖是行業發展的象徵,但有時一些不起眼的中小項目,仍是很有錢途。我有不少炒樓的朋友,炒樓方法各有不同,但同樣可在樓市裏淘金:子彈充足的,可掃起幾間舖或豪宅等價升;子彈較少的,亦會買些舊樓翻新再善價而沽。
資策生意模式可攻可守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近年市區很多大廈經翻新後變成一些主題大廈如美容、飲食中心,起初估計是翻新後可以收租戶更多租金,原來背後有另一套的經營哲學。以資本策略(497)為例,它的營運模式都是買舊物業後重裝出售,而觀乎集團過去幾年的經營,幾個項目都是翻一番至翻幾番轉手獲利,如灣仔的其昌中心,03年以近2億元買入,07年以7.83億元沽出。我提此項目,不是標榜其過去的戰績,而是整個生意模式的賣點。
沒有人有水晶球測未來樓市發展,但如果要坐貨等獲利,最重要是背後的風險管理,以集團的經營模式,將大廈翻新來吸引更優質的租客,令租金有穩定收益,如大浪來時可候機善價而沽,假若跌市時亦有險可守,否則集團也不會連續幾年都有穩定的股本回報率(高逾13%)。
有投資者可能會問,為何如此高的股本回報率,但股價相對其資產有近6成折讓?我相信是市場將之定性為收租股有關。我不覺得資本策略應定位為收租股,因為集團是以租金作一緩衝以助物業投資回報,如將之定位為物業投資股,股價仍未反映其實際價值。
事實上,除了本地業務外,集團在上海亦有相類似的營運模式,主攻是零售商場,而且海嘯後以低價收購了與雷曼兄弟在當地的物業權益,估計明年可為集團帶來可觀的利益,最要重一點是集團仍有11億元現金,隨時可出擊收購。論前景,仍有不錯的上升潛力。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