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都參加香港的美食博覽會,賣茶、賣飯焦、賣鹽魚醬等,今年又在「鉅記」攤位中推出我的新產品「蔡瀾鮑魚」。
雖然入門費要二十五塊,會場中還是擠得滿滿的人,到了周末,更是寸步難行,來者多數是想進去吃個夠本的。
會場分一號館和三號館,前者當然得到優勢,吸引了不少重量級的參展商。往年,把一些外國來和較冷門的國貨推到樓上的三號館,人流就少了。
為什麼有這種現象?一號館大得不得了,走了一圈已疲倦,就不移「玉步」了。
今年有不少的改變,一號館百花齊放地有了國內、日本、韓國和台灣的來貨。樓上的三號,加了「國際茶展」吸引不少客人來參觀,至於有些攤位抱怨為「好難搵」,那是不公平的,東西好的話,照樣有人來買。有些人只擺幾樣樣辦,就想來做生意,找不到客人,客人也找不到他們。
缺點是有的,大會應該安排一條很容易到達三樓的通道,讓客人走出一號館後直接上三樓,而且有專人引導。上面有什麼更好的貨色,寫得清清楚楚,讓疲憊的參觀者也有欲望再看下去,外國的博展會都是這樣的。可以借鏡。
以便宜,或者所謂「着數」的貨物為招徠,安排「九十元一隻蟹」、「一蚊一百粒丸」等到三樓,就會更多人上去。
三樓其實面積甚廣,也許是租不出去,開多了很多攤位讓人賣手錶、賣電子儀器等等,和食物不相干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叫做「美食博覽會」呢?
不如一個個以便宜價錢租給小販攤子,賣地道小食或者有特色的異國風情食物,只限於煮熟了來場內加熱的,也不會把場地弄髒。
在三樓的茶展中見到一位賣茶的韓國少女,美麗、端莊、文雅,正要去搭訕,已是輪到我演講的時間,心想明天再去吧,豈知翌日茶展提早收檔。其他的照開,星期天呀,為什麼不給人家多做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