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水災,衝垮了多少村民的家園,也衝垮了馬英九政府的民望。隨着救援工作告一段落,災後重建開始,國民黨、民進黨的口水戰也在升級。由於重災區在綠營主政的南部縣市,民進黨要求行政院將重建預算由1,000億元新台幣增至2,000億元,只是災後藍、綠爭議激增的一個標誌。
對於總統馬英九來說,要平息藍綠爭議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太早放棄爭取綠營縣市長的支持則是不智的。馬英九早前首次舉行救災國安會議時,邀請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出席,但未邀請民進黨高層及南部災區的縣市長與會;行政院長劉兆玄前日在高雄舉行重建推動委員會會議,竟又未邀請災區縣市長參加。馬、劉如此作為,顯然會加重藍綠爭拗,也妨礙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拿出胸襟對待批評
台灣本已藍綠高度分化,8.8水災的重災區又在綠營主政地區,南部民眾對藍營不信任的怒火很容易被政客點着。劉兆玄風災期間去剪髮,如果在政治信任的環境下,算不了大事,但看在綠營眼裏,幾乎是十惡不赦。馬英九搭直升機去災區,也被綠營指摘為誠意不足。
國民黨當然不甘被「抹黑」,一是抓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視察災區時在高雄入住五星級酒店,以此大做文章反擊;二是藉屏東縣林邊鄉投訴未收到救災款,炮轟民進黨籍屏東縣長曹啟鴻扣押行政院10億元撥款,心中沒有災民。
藍綠口水戰,有利對政府的監督和利益的平衡,但同時也有損救災及災後重建的效率。其實,雙方藉救災、災後重建互相攻擊,意圖都指向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如此煽動民眾對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不滿,是藍綠惡鬥的慣性使然。馬英九要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除了約束官員謹言慎行之外,還要拿出全民總統的胸襟,去對待綠營的批評,莫因將在10月接任國民黨主席而加入太多選戰考量,加劇藍綠口水戰。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