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雷曼迷債事件後,監管機構加強銀行銷售規管,即使結構簡單如人民幣債券,客戶申購亦動輒耗時一句鐘。消息稱,銀行公會旗下證券產品工作小組,正研究針對簡單及低風險的投資產品,因應客戶年齡、教育、投資經驗等背景,設計「長短版」合適測試程序,冀能縮短過度冗長的銷售時間。
記者:劉美儀
建議草稿最快下月初至月中,提交銀公確認,然後與監管機構協商。上述建議目前仍處初階探討,不排除最終方案有變。銀行界期望,簡化銷售措施能在零售政府債券面世前落實,若進展配合,盼年底前正式執行。
盼趕及官債推出前落實
不過,消息指出,一些牽涉衍生工具成份、風險較高的結構性產品,不會在「長短版」考慮方案之列,小組亦會在建議內,列明簡單低風險投資產品與結構複雜類別的定義及分野,料前者主要指直接債券、以平衡保本為主的單位信託基金等,後者則涵蓋任何涉及結構性或衍生成份、進取型回報等投資品種。
業界稱,早前人債在港開售時,因銀行要恪守監管機構新增的風險管理程序,剛開始適應新規則,分銷行寧緊勿鬆,難免執行上矯枉過正,過長銷售程序令客戶投資意欲消減。消息稱,銀公旗下工作小組冀就簡單低風險投資產品,因應客戶背景設計「長短版」合適測試程序,如非高齡且有投資經驗、並具一定教育程度的舊客,進行產品風險講解及合適測試時,可按簡短版模式運作,縮短銷售時間;但尚未設立投資賬戶的新客,無論是否具投資經驗,必須完成「足版」合適測試。
富投資經驗舊客 測試可縮短
現時客戶經銀行申購投資產品,須進行風險評估分析(riskprofiling)及合適測試(suitabilitytest)程序。前者主要就客戶承受風險程度及胃納進行分析,並歸納客戶應屬風險級別,完成後結果可維持1年有效期,期滿再複檢,即客戶在甲銀行通過風險評估分析後,期內在同一銀行再認購其他投資產品,便可省回再行分析的程序。
不過,因應每項產品銷售而對客戶展開的合適測試,按監管規定則「次次交易」均要進行,當中包括填寫問卷及產品風險講解等,小組建議的「長短版」設計,正是針對此部份銷售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