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這一課 - 陶傑

缺了這一課 - 陶傑

中國人在非洲形象差劣,掠奪資源,貪污賄賂,引入劣質中國勞工,惹本地人厭惡,成為香港人說的「非洲和尚:黑人憎」。
因為明明是殖民地式的掠奪,但又不敢承認。現代中國人缺少了「殖民主義」這一課,只香港曾幸運地受過西方殖地管治,做了殖民奴,才學到一點皮毛的禮儀和文明,忽然暴發起來,成為殖民主,智商程度的要求更高,更加手忙腳亂,難怪應付不來。
做過殖民地的香港中環土著,尚且不明白「殖民主義」這個遊戲怎麼玩,何況北京中石油和中海油一類的上市公司大款。外滙一下子暴漲到二萬億美元,只知道「資金要走出去」,但資金走出去了,怎樣擴張和保障資金的權力和利益?這就是「殖民主義」的學問智慧。
好笑的地方,是中國人自己深視「殖民主義」為罪惡,因為自以為是「受害人」。中國人認定道德上罪惡的事,像對待乳頭、恥毛一類的「不雅物品」,一概情緒化譴責,從未有過科學研究的精神,哪知道經濟形勢出現急變,缺了這門課的常識,到處碰壁,在外面惹人厭,也不知道自己討厭的地方在哪裏。
西方文明就沒有缺這一課。羅馬帝國是殖民主義的祖宗,領土拓展到遠東和北非,跨海佔領巴勒斯坦,就要派總督,總督遇到了一個叫耶穌的本地人,帶領一批信眾作亂,怎樣「維持穩定」?用本地的猶太祭司來定耶穌的罪,總督比拉多當眾洗手,說:處死這個人,是你們的決定,與我無關。
這就是殖民主義的智慧了。羅馬大政治家西塞羅,也一樣是「知識份子報國」,從貧寒向上爬,當了大官。他在羅馬呼風喚雨,後來得罪了皇帝和貴族,羅馬把西塞羅外放到土耳其的東南部,讓他當殖民地官。
英國的一個文官,從倫敦調去加勒比海,幾年再外放馬來亞,一杯下午茶,一把獵鎗,把殖民地管得頭頭是道。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這個品種:商鞅五馬分屍,屈原投汨羅江,北宋最清明,蘇東坡外放,也從來沒機會外派到婆羅洲去管一批語言和信仰完全不一樣的生番,最多只到海南島種樹。中國文化沒這等經驗,到十九世紀,英國學到羅馬文明,東印度公司、傳教士,維多利亞的砲艦開過來,大獲全勝。
現在,中國忽然出了新的課題,新的「使命」,他如夢初醒。從前一來情緒狂躁,二則懶惰,今天人和資金去了非洲,不知道為什麼討人厭。讀通歷史,看破世情,做一個看熱鬧的旁觀者,好戲連場,也冲一杯茶慢慢觀賞,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