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中文台放英文一條生路 - 林夕

請中文台放英文一條生路 - 林夕

這是英殖時代的往事了。教我們繙譯的教授,課餘飯局也不忘邊吃邊授課,跟我們評彈官員用英語發言的表現,誰的腔最逗,誰的節奏感還可以。那也真是師生們的賞心樂事,寓教育於娛樂。
只是,西出陽關無故人,老師前年去世了。而現在電視台新聞時段,直播記者會情況時,官員用中文發言後,一轉用英文,新聞主播就急不及待把剛剛的中文講詞再重複簡述一次,蓋過了英文致辭部份,每次拿揑時間都很準確,當發言人講完了英文,主播就住口了。這算甚麼?這是認為觀眾都是左耳入右耳出,剛聽完一遍的要你來扮鸚鵡,還是覺得在中文台得替英文消音?
量度一個國際城市有多國際,最表面最方便的一把尺,就是看新聞報導區域性與國際性新聞的比例,如果這還是太高的要求,那麼,中文新聞台可否放英文一條生路,別防賊似的防着中外政人講英文?
教學語言政策折騰了那麼久,鬧那麼多風波,家長們關注的焦點倒不是用那種語言教學會學得更快更好更有趣味,而是怕子女英語水平下降。管它呢,還是相信自求多福吧。學好英語,最簡單就是多看多聽多講,上課時管老師操台語還是日語,看外語片時按程度,先選中文字幕,再而英文字幕,最後不用字幕,就是最好的訓練。選值得一看的外語片,不但英語能力提高了,也好算長了識見。自發看英文報、英文台,也是不二法門。但這個還需要學生夠爭氣。
唯一讓學生們走避不及的,就是看新聞時被逼聽到這些英文講辭,以及用英語回答外國記者的提問,這可算是較有娛樂性的課外進修時間了。不過,如果連新聞都不看,其他種種,也就免談了,不是自求多福,而是好自為之。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