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動態微調」與「明鬆暗緊」,成為A股近日調整主要原因。內地銀監會與內地銀行業高層早前表示,內地上半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已高達7.37萬億元人民幣破紀錄新高,預期下半年信貸增長速度勢必放緩。
由於大部份貸款均屬於中長期,貸款者多是大型央企,信貸違約風險不高。但信貸規模急增,導致銀行資本充足比率下降,個別中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跌至低於10%。社科院在8月5日曾發表報告稱指,上半年有接近1.47萬億元,透過金融機構貸款得來的資金流入股市。
通縮問題未擺脫
內地經濟回復較快增長,全年經濟增長率「保八」在望,但由於內地貨幣供應增長偏快,雖然仍未對通脹構成壓力,但對信貸結構和資產升值壓力構成影響,房地產價格升幅過急,更已出現一定投機風險。人民銀行早前公佈截至6月底,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7.74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超過34%,上半年人民幣各項貸款急增7.37萬億元人民幣,為歷史有紀錄以來最高。其中,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56.89萬億元,按年急增28.46%,上升速度進一步加快,為1999年有紀錄以外最高。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19.32萬億元,按年增長24.79%,增速較M2更高。M1增長速度較M2為高,反映個人及企業均傾向保留現金,由於定期存款回報偏低,投資者紛紛把現金用作投資,但隨着貨幣供應量持續增加,定必對通貨膨脹構成壓力。
然而,內地6月份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下跌1.7%,工業品出廠價格下跌7.8%,數據反映內地仍未能擺脫通縮問題。由於內地CPI指數近1/3,是反映食品價格,而夏季糧食可望豐收,食品價格漲幅料可保持穩定。筆者預期,內地CPI有機會在第3季止跌回穩,但由於PPI未來數月料將保持跌勢,在物價並未全面回復正增長之前,貨幣政策亦將只有「明鬆」而沒有「暗緊」。
黃德几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董事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