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先生盼望透過儲蓄及投資,10年內儲夠首期置業。雖然他的積蓄甚少,但由於儲蓄比例頗高,故理財專家建議他可透過月供股票,儲蓄首期。此外地產專業人士認為,他可以先考慮租樓,儲夠資本才作置業打算。 記者:黃碧珊
謝先生去年初來港投靠親戚,希望在港發展自己的事業,雖然謝先生月入不足7000元,但因父母有工作,不用供養,加上在港投靠的親戚,只象徵式收房租及生活費,謝先生平日支出不多,故每月能將薪金四分三作儲蓄。謝先生希望運用每月儲蓄資金投資增值,「有自己安樂窩已可,心頭唔係好大,始終唔可以成世靠親戚」。
個案
讀者:謝先生(20歲)
家庭狀況:現居香港親戚家中,父母在國內居住
職業:在壽司店工作
月入:6650元(已減去強積金供款)
支出:每月1650元
月儲:5000元
資產:現金5萬元、強積金4000元
目標:10年內購入約150萬元的物業自住
症狀:資產及收入偏低
專家林昶恆:月供$3000買ETF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林昶恆表示,以樓價150萬元為目標,三成首期需45萬元,若謝先生每月儲蓄5000元,即使沒任何增值,7.5年已儲夠首期。假設按息2.5厘,分25年還,月供4710元。不過,謝先生現時只維持最基本開支,故可儲蓄的薪金較多,一旦支出增加,未必可長期保持現儲蓄水平。
林昶恆建議謝先生以3000元作每月投資金額,假設每年投資有9厘回報,9年後得49.6萬元,足夠支付首期。如每月金額減至2000元,年回報則要增至12厘,才可於10年後有46萬元。
若維持年回報9厘,每月投資2000元,惟有將儲蓄年期延長至逾11年,才儲夠45萬元。
可揀歐美市場
由於謝先生沒投資經驗,建議以平均成本法月供股票,為分散風險可選與指數掛鈎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市場則可選歐美等成熟地區。
首期投資回報
每月投資金額:5000元
年回報:- 年期:7.5年 累積金額:45.0萬元
每月投資金額:3000元
年回報:9厘 年期:9年 累積金額:49.6萬元
每月投資金額:2000元
年回報:9厘 年期:11.1年 累積金額:45.5萬元
每月投資金額:2000元
年回報:12厘 年期:10年 累積金額:46.0萬元
租樓與買樓分別
物業擁有權 租樓:沒有 買樓:完成按揭後,最終擁有
流動性 租樓:高 買樓:低
享受升值潛力 租樓:不能 買樓:能
支出 租樓:與市況同步 買樓:手續費及雜費多
理大許智文:可考慮租樓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指,如謝先生寄居親戚要支付的租金有限,而其親戚又不介意,謝先生應繼續居住,為未來置業多儲資金。謝先生以10年為期,但由於時間不短,其間樓市及謝先生的收入均會變化,故建議按當時實際情況,才決定買樓抑或繼續租樓。
市場租樓與自置居所比例約為1:2,即三分一家庭選擇租樓。樓市暢旺時,以買樓人數較多,因怕越等越貴,相反樓市淡靜時,則以租樓為主,待市況調整。
許智文指,置業要先準備大筆首期,若不購買按揭保險,現時為樓價三成,還有律師費、釐印費、差餉及管理費等。租樓則需承擔租金隨樓市上落的風險,更不能享受樓價升值潛力,但可隨時搬遷。
補習天王高式卡:不一定買樓
經濟科「補習天王」高式卡,8年前即30歲時,斥資606萬元,首次在青山公路小欖段置業。
他認為買樓應視乎個人能力及需要,更重要看時機,並強調買樓涉及龐大資金,必須考慮風險。
他說當時準備結婚,故打算置業,加上眼見樓價已下調多年,入市風險較低。
他建議買樓應考慮升值潛力,以投資角度着眼,若純粹自住,則毋須一定要買樓。
原因是買樓除支付首期,日後還要供樓,若因供樓而節衣縮食,使生活質素下降,或家庭聚會時間減少,有違買樓使一家住得舒服開心的原意。
此外,高式卡提醒,現時全球利息低企,不少人買樓時,只考慮現時供款能力,忽略加息後能否應付。
他認為按揭還款期長,或會遇上多次加息機會,若利息增加2至4厘便應付不了的人士,便不適合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