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便有危、有得要有捨 - 林夕

有機便有危、有得要有捨 - 林夕

是誰,究竟是誰第一次把使用了幾近三千年的兩字詞「危機」拆開來解讀,然後慢慢演變成替人打氣的口頭禪。危機危機,有危便有機。這話固然有其道理,也有垂手可拾的事例,證明在危險的境遇中充滿新生機會。可一旦加上「所謂」二字,動不動就說「所謂危機,有危自有機」,扭曲了這詞的原意事小,讓人誤會了有危必然有機,而且並不止於「生機」,更是機會主義味道甚濃的「良機」,卻會誤導了多少人盲目過份地樂觀,最後自找失望。
禍福一向相倚,既是這樣,就不能因為「危機」是先危後機,圖個順口,濫說有危自有機。可恨沒有「機危」這個詞,不太方便說有機也就有危這更值得記住的教訓。
正如「捨得」,捨得與捨不得,都是一個意思,又是誰把它解剖,把「捨得」中「得」這個虛字變成「得失」的「得」,變成「有捨才有得」。這話比有危才有機更接近真理,可問題出在那個「才」字,隱然有了一重因果關係。同理,只因沒有「得捨」這個常用詞,要有所得也會有所捨就不能喊得那麼響亮,聽起來說服力減半。
得到了一些,也就失去一些。此時此刻,無時無刻,這規律都很容易給忘掉了。每個人在被逼要「捨」的時候,聽到「有捨才有得」,自然很快受落,得到了,往往便忘了得來的代價,聽到有得才會有失,哪有這麼輕易聽得入耳?好在「得失」也是個常用詞,可惜在,沒有聽過太多人順口說:先有所得,後有所失,得與失也是對雙生兒。
都是用拆詞法來講道理,聽多了,就忽略了把先後因果顛倒過來的拆解法,更值得玩味。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