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強颱風莫拉克,逾五百名死亡及失蹤的災民率先倒下,緊接着馬英九也被吹倒,成為眾矢之的,所到之處,從災區到國際記者會,被嗆聲、要求問責下台之聲不絕,甚至有災民向他高叫「一九七四」(「英九去死」的諧音),對一個多年來活在鮮花掌聲簇擁的政治明星,真是情何以堪,對我這個「馬迷」也一大打擊。
馬英九今次救災慢三拍的「死因」,主要是決斷能力及危機意識不足、優柔寡斷的性格缺陷,以及缺乏應變能力造成,而且,他對災民缺乏同理心,以致說出諸如「災民不願撤離」等蠢話。這些都是馬英九不可推卸的責任,要求他辭職問責也是無可厚非,如此能力,確實讓人擔心他是否有能力統領其管治團隊,應對未來各種危機。
不過,馬英九的問題不難糾正,更大難題反而在國民黨。二○○○年大選,「百年老店」的國民黨痛失政權後,蟄伏八年才能捲土重來,其間大批有執政經驗的菁英,投向執政民進黨,追隨李登輝脫黨,又或投身商海、學院,勇闖新天地,馬英九上台後他們沒有分一杯羮;反倒那些留在黨內的幹部,他們沒有接受過民主洗禮,一直在國民黨中央內任職,等待國民黨重新執政,到馬拚回政權,他們享其成,重新上位。
事實上,馬英九上台後偏重國民黨執政時的舊臣,特別是財金系統閣員,行政院長劉兆玄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是以前的陸委會主委等。
但這班前朝要員在坐等回朝的日子,逐漸消磨了以往的幹練和判斷力,令他們變得庸碌無為,難堪大任。馬英九處理今次風災固然難辭其咎,但他的執政團隊,特別是蘇起等近身智囊,為他提供過甚麼有用的決策資訊和忠告呢?更不濟的是,行政院長劉兆玄,他既不懂得協調各部門救災防災,他自己視察災區時,皮鞋竟沒一點泥巴,這哪有一點救災總指揮的樣子呀?
從今次風災的危機處理,馬英九固然要反躬自省,徹底改組執政團隊,提高對基層民眾、弱勢社群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國民黨也要認清自己的危機,好好想一下吸納和培養人才之道,否則「馬死了」,大家都要自己走路,到時候,國民黨就更難翻身了。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