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肺癌的全球病發率近年有上升趨勢,即使是非煙民也有機會患上,一項由中文大學醫學院領導的亞洲研究發現,由基因突變引發的腺性肺癌,患者若服食一種嶄新的肺癌標靶藥物治療,病情受控制的比率較使用傳統化療藥物高,有晚期肺癌患者即使癌細胞「上腦」,用藥後病情也得到控制,腫瘤顯著縮小。 記者:梁德倫
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病殺手,大致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前者包括多數是非煙民患上的腺性肺癌,近年有研究發現,非吸煙的腺性肺癌患者體內較常出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當中尤以亞洲人更為常見,EGFR基因突變成因未明,相信與肺癌細胞增生有關。
千名病人參與研究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06年開始領導一項名為IPASS研究,有1,217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加,當中35%為中國人。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服用針對EGFR突變的肺癌標靶藥物吉非替尼,另一組則以傳統注射化療藥卡鉑或紫杉醇治療。結果發現,逾七成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服用吉非替尼後病情受到控制,即腫瘤有縮小現象,但接受傳統化療藥物治療的一組病人,只有不足一半人有效;病人病情的穩定期,更可較傳統化療的四個月延長至十個月。研究結果刊登在新一期《新英倫醫學雜誌》。
先測試再對症下藥
莫樹錦指,今次研究結果會改變治療晚期肺癌病人的方案,患者可選擇先接受EGFR基因突變測試,然後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但現時吉非替尼在公立醫院屬自費藥物,每月藥費約13,000元,基因測試則要3,000多元。
現年51歲的麥先生不吸煙,去年8月持續出現頭痛及暈眩等不適,檢查後才發現患上晚期腺性肺癌,癌細胞更擴散至腦部及頸淋巴結,右腦出現水腫,需要接受引流手術,由於屬EGFR基因突變引起的癌症,故服食吉非替尼治療,兩個月後胸腔腫瘤已明顯縮小,五個月後腦部再無水腫,病情至今仍然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