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新的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正在全國各地熱播,由於劇中主人公都和黃埔軍校有關──他們或為黃埔的教官,或為黃埔的學生,或為其家屬──隨着劇情的展開,引起了人們對黃埔軍校的關注。由於黃埔軍校在中國現代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時光流逝了大半個世紀以後,回顧一下這所學校當年的辦學目的和辦學方式,對於今後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和民主憲政的實現也許不無警示作用。
黨控軍背離民主憲政
黃埔軍校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由蘇聯一手策劃和「幫助」建立起來的。蘇聯為甚麼要幫助建立這所學校?當然不是出於甚麼「以平等待我」之心,更不是甚麼無私的奉獻,而是自有它的打算。當年蘇聯政府為了維護沙俄時代在遠東的既得利益,同時也為了對付日本這個強敵,一心要在中國扶植一個完全聽命於它的政府。孫中山和國民黨當時正陷於困境,有此外援,自然樂於接受,於是在蘇聯的操縱下,國共兩黨實現了「合作」。此後大批的蘇聯武器和顧問來到廣東,黃埔軍校也於茲成立。
所以黃埔軍校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軍校,它既不同於美國的西點軍校、弗吉尼亞軍校、也不同於比它早一些的保定軍校和雲南講武堂,因為它首先是一所黨校。這所學校由國共兩黨合辦(以國民黨為主),它的學生不是國民黨員,就是中共黨員,以黃埔學生為骨幹組建的軍隊叫做「黨軍」,軍隊裏各級均設有黨代表。然而這種「以黨控軍」的做法和現代民主憲政是完全背離的,因為現代民主憲政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軍隊國家化,軍人的職責就是抗擊外敵,保證國家不受侵略,除此以外,更無其他。軍人在政治上應保持中立,不應介入國內的任何政黨之爭,因為他們手中有武器,一旦介入,不但使競爭失去公平,甚至會導致內戰。而軍校作為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不應操在任何黨派手裏。軍隊也不應成為任何黨派的私產。
當年黃埔學生因為分屬兩個黨派,還未走出校門,黨爭即已開始,畢業以後掌握了軍隊,爭鬥更是有增無減。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黨的利益高於一切。為了實現黨的目標,他們可以相互拼殺、罔顧其他。在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的十年內戰和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九年的三年內戰中,國共兩黨的高級將領很多出身於黃埔,昔日的同窗成了戰場上的死敵,不僅當事雙方殺得你死我活,還使千百萬生靈塗炭。有鑑於此,一位智者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這些年,中國被黨害苦了」。說這話的人叫張申府,他是中共創始人之一,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人們若回顧一下二十世紀上半期的中國歷史,所看到的不就是國共兩黨相互廝殺的歷史嗎?而這一切正是從黃埔軍校的創建開始的。這種血的教訓難道不應該記取嗎?
打破黨化教育的牢籠
黃埔軍校的建立實際上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它使後來一心想用槍杆子打天下、坐天下的人起而效尤,並且從中總結出一條槍杆子裏出政權的「革命聖經」,而中國離民主憲政也越來越遠。
中國從辛亥結束帝制迄今,已走過了近一個世紀,憲政民主仍然遙遙無期,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軍隊不能國家化。然而隨着時光的推移,那種以黨控軍,用槍杆子打天下、坐天下的做法也受到越來越強烈的質疑。只有選民通過自由、公平、公開的選舉產生的政府才具有合法性。
黃埔的辦學模式實在不足為訓。不僅黃埔式的學校不宜再辦,就是一般的學校也必須打破黨化教育的牢籠。總之,軍隊國家化、教育非黨化,是實現民主的基本保證。沒有這兩條,民主憲政將永遠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何彬
大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