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經濟為政治服務 - 因念

兩岸三地:經濟為政治服務 - 因念

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經濟活動,最近的發展確有「恨鐵不成鋼」之感。由政府口袋裏掏了幾萬億出來,要上的專案都上了、要採購的都採購了,為的是希望提升溫總說過的「信心」。
當然他不能直接要求我們兌現甚麼,但黨對人民提高消費的期望,差點要寫進國家憲法。危機走到今天,國民面對包括股市大跌、出口萎縮、數以萬計工廠倒閉等困難,社會還是能保持正常運作。不過差點似不孝子向慈母勒索不遂後發難,最近市場的波動,不就是警告政府輸入經濟體系的「火力」不要減少嗎?

做足準備賀大壽

從政府的財經部署分析,貨幣政策的運用肯定要配合內外環境,特別是現在這個地球村,誰能我行我素。外需大縮,上半年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為-41%,GDP增長因而減少2.9個百分點。很明顯,政府要應對這個壓力,須大力提高內需,寬鬆貨幣政策隨之而來,並帶動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53.4%,GDP上拉3.8個百分點,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貢獻87.6%,把GDP推高6.2個百分點。
下半年的貨幣政策,一如既往,應只向「經濟」負責。不過源於外需,會否止於外需?有說當歐美經濟出現穩定重踏上升之路,第一階段的微調貨幣政策將出台,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如央票發行、控制再貸款和再貼現的規模等。當經濟增長出現超過雙位數字時,即進入次階段,原有措施繼續推行,但防熱錢大量流入,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再上場。而第三階段的貨幣政策,將會發生在通脹從臨、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升、物價明顯上漲的時候,加息可能是這階段最佳工具。
經濟為政治而服務是世情,今年是國慶60周年,周邊因素變得越來越陰陽怪氣,有說黨中央提前把經濟過冷河,好讓9月份的維穩工作過關,然後開開心心過10月大壽,看官是否嗅到去年奧運會的味道?

因念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