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之後 - 塵翎

災難之後 - 塵翎

台灣是寶島,資源豐富,景色秀麗,但天災也頻繁。今次的世紀水災,南部成重災區,北部朋友一窩蜂南下救災,情況有點像十年前的921大地震。
大地震之後,城中友人開車的開車,組團的組團,相繼到災區參與救援,那時候,在路上特別感受到溫情與守望精神。有些朋友救災之後,人生方向大改變,有的索性留了下來,幫忙重建災區。建築界團體也開始發展可持續的建屋與互助計劃,幾年下來,累積了成果。去年川震,有些台灣團體也獲邀到成都,分享重建心得。
跟一些熱心建築師聊起,有人住到原住民村落,跟居民同食同住,體會到他們的熱情與自助尊嚴。從前原住民在政治議題裏較受忽略,地位也低下,許多人教育程度不高,影響自立能力。一次地震,打開了城市人與原住民的交流通道,互相啟發。原住民文化,與天地相依,講的是人的原始本源。這些東西,早已在商業發達的文明社會失落。
重返原住民部落的城市人,一方面把現代知識注入協助建村,另一方面也從原住文化得到心靈的力量。這是台灣多元本土文化的優點,不同文化系統的交流,可促進社會進步,遇到危機時,也有抵衞的精神支點。
《海角七號》大熱,催生更多銳意發掘本土面貌的電影。較諸侯孝賢那一代從前拍的鄉土電影,帶有家國民族的邊緣悲情與鄉愁,新一代的創作更強調本土的自主與特色,時代氣息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