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曾特首在《香港家書》中表示,將於本周開始就十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展開諮詢,並以「拼經濟」、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為主軸。原定上半年提出2012年的政改方案,以經濟為理由推遲到年底;現在到了下半年,還不提政改諮詢,顯然又再以經濟為理由,打算繼續將政改往後拖延。試問,發展六大優勢產業,既是長遠目標,那麼何時才是止境?甚麼時候政府認為經濟已發展夠了才來垂顧一下香港市民飽受其苦的跛腳政治體制?除中國外,世上有那一個政府只是埋頭搞經濟而棄百病叢生的政治體制於不顧?而經濟,比如廣深港高速鐵路工程對菜園村的影響,又如何不與政治相關?金管局總裁的任命究竟是經濟還是政治?
從曾特首的《香港家書》看來,甚麼對政改「玩鋪勁」,甚麼因經濟而延後政改諮詢,都是廢話,特首真正想法就是一味拖延。政制事務局真是可以停工,而無所事事的局長也應該去職矣。
面對特首對政改拖得就拖的形勢,泛民主派不能無動於衷,不能被特首牽着鼻子去拖延民主進程。前天泛民「飯盒會」定下9月25日召開特別大會討論政改,已嫌稍遲。泛民應立即展開密集磋商,以尋求推動香港民主的共識。
首先,泛民的目標必須一致。儘管早前民意顯示,支持2012年雙普選的市民仍佔多數,但基於香港市民大多比較現實,2012年雙普選這目標看來難以堅持了。現在泛民應咬實的,一是2017年、2020年特首與立法會的普選,必須是真正普及而平等的選舉;二是為達到這目標,必須咬實曾蔭權曾說過的,今年年底推出2012年特首及立法會產生方式,必須是達致2017年普選特首重要一環。這兩個目標,理應受最廣大市民支持,而中央與特府也不能反對。因此,2012年政改這個邁向普選的重要一環,必須盡可能擴大市民的民主參與成份。比如,功能組別即使不撤銷,至少也應以各組別的所有從業員的員工票取代公司票。產生特首的選委會,也應由眾多市民參與投票選出的委員所組成。
其次,在設立泛民共識的目標之後,變相公投的五區總辭,是一個應予考慮的方案,五區總辭之後,再參選的候選人,必須聚焦於一個問題,就是按照泛民共識,擴大2012年選舉的民主成份。當泛民五區的候選人都以此為唯一焦點,則不論建制派對手用甚麼花招,也只能圍繞着泛民議題競選。在這情況下,市民投票,就是投下可以實現的擴大民主成份的政改一票。泛民須有信心可以贏得這場公投。若萬一失足,泛民候選人落選,以致立會席位減少,那也是市民的選擇。倘若市民以選票表達不能贊同泛民提出的擴大2012年民主成份的訴求,那麼泛民也應接受現實,無話可說。如果泛民畏首畏尾因怕輸而不願放手一博,則一着錯有可能導致將來滿盤皆落索。
除五區總辭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案呢?筆者暫時還看不到。上街遊行縱使有50萬人,中央和建制派仍可說只佔七百萬市民的少數。只有變相公投,才充份體現香港選民的意志。
我們切勿忘記,07年港島區補選,當時泛民推陳太參選,令所有的參選人都異口同聲說要支持民主,支持2012雙普選。可見香港民意是十分清楚的。當前,較大的分歧,是如何拿揑2012年政改中擴大民主成份的步伐。這方面,或許可以請港大或中大民意研究中心作一次民意調查。
總之,年底政改諮詢不容再拖,泛民的對應也不能緩,必須主動出擊,並再帶動市民對擴大民主、改革劣敗體制的關注。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