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恩的故事
思恩四、五個月大時,看見她全身都是紅點,在地上床上不停磨擦,十分痕癢,作為媽媽,當然是很害怕,於是開始亂石投醫!到處問人,如何是好?西醫之外也看了坊間很多不同的中醫,吃不同藥,用草藥泡身,甚至上山尋找野花洗澡。
不同病情用不同藥物
用藥也很混亂,不少醫生之間,都沒有清楚的解釋和用藥的標準,我們不知那是甚麼藥,也沒有獲告知指示如何用藥。有的說,塗了有好轉,就不要再塗。否則,會有副作用,或者下次塗時便沒有效。有人說,塗藥有好轉之後,要多塗幾天,令它徹底受控,不再反覆。公說公理,婆說婆理,不知聽誰說才對。只知道女兒病情一直沒有好轉,而且不斷惡化。
後來到了瑪麗醫院,醫生詳細解釋各種藥物,指導在思恩不同的濕疹病情下,使用不同的藥物,濕疹才開始真正受到控制,她終於回復正常人應有的樣貌。
李子良醫生說─評估病情對症下藥
輕微:皮膚乾,孩子沒有經常抓。
中度:皮膚乾,開始看見某些範圍有些發炎或紅的現象,孩子開始會抓發炎和紅的地方。
嚴重:有很明顯發炎的現象,範圍大大增加,孩子不停抓。發炎和抓,令皮膚會起變化,例如增厚、色變深、看見抓傷的地方。
評估濕疹的嚴重性,除了評估皮膚情況之外,還要評估生活受濕疹影響的程度。如果,濕疹已對孩子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睡眠質素也因整晚很癢,不斷地抓,無法睡眠而變得很差,亦屬於嚴重的濕疹。評估了濕疹的嚴重性之後就要對症下藥,無論是輕微或者嚴重。
隔周三刊出
撰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
《媽媽,我很癢!濕疹病護理手冊》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