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語境 - 李怡

「吃」的語境 - 李怡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口腔文化,也可以說是吃的文化。除了古語「民以食為天」之外,日常生活中遇見相識的人,上午或會說句「早晨」,中午、傍晚都不會說「午安」「傍晚好」,而是會問「食咗飯未?」或「出去吃飯嗎?」或「去飲茶嗎?」實際上關心人都只是「吃」而不是健康、快樂之類。
中國語言中,許多都用「吃」來表達意思。除了「喝酒」、「抽煙」常被說成「吃酒」、「吃煙」(食煙)之外。「吃驚」意味着驚慌,「吃苦」是生活困窘受苦,「吃重」是工作或家庭負擔沉重,「吃緊」是事態緊張,「吃罪」是受罪,「吃香」是受重用、受歡迎,「吃得開」是混得好。
謀生叫「餬口」,工作叫「飯碗」,受僱叫「混飯吃」,好像生活中只有「吃」,而沒有別的開支與需要。靠積蓄過日子或靠一些老手藝謀生,叫「吃老本」。佔女人便宜或取笑別人叫「吃豆腐」;女人漂亮是「秀色可餐」;打球只顧自己入球而不傳隊友叫「獨食」。被拒之門外叫「吃閉門羮」;合作受損叫「吃虧」,有苦難言叫「吃啞巴虧」。
嫉妒叫「吃醋」;做得辛苦叫「吃力」,不理解而硬記叫「生吞活剝」或「囫圇吞棗」。收入太少說「吃不飽」;負担太重說「吃不消」。事情難以取捨決定叫「吃不准」。欺人太甚叫「吃人」;愛管閑事是「吃飽了撐着」。硬要出頭卻負不起責任落荒而逃叫「吃不了兜着走」。
都是「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圍繞着「吃」。這大概是中國數千年來太多饑荒而形成的「語境」。最近聞內地有退休老人抱怨退休金少而看病貴,於是說「有錢吃飯,沒錢吃藥;有錢吃藥,沒錢吃飯」。以形容緊絀。一個讓人掉淚的黑色諷語就說,那就今天吃飯,明天吃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