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出貨果然是投資市場的常態。當美國經濟放緩的程度比預期少,當聯儲局的議息聲明表示美國經濟開始回暖,當亞洲各經濟體包括香港開始出現反彈勢頭之際,各國股市卻開始出現較明顯的調整,亞洲區股市昨天下跌百分之二至三,內地股市更下跌超過百分之五,香港股市則大跌七百多點,幾乎跌穿二萬點的關口。
正如不少經濟學者及財金官員指出,近幾個月各地特別是內地、香港股市大幅回升並不是因為經濟明顯好轉,前景一片光明;而是因為銀行息率超低,游資閒資氾濫所致。在資金爭相追逐炒作下,股市樓市變得熱火朝天,價格及成交量一再創出年內新高。但由過剩資金推動的升勢是不可能持久的,只要資金流走,投資者重新評估經濟情況,又或是資金轉到其他投資工具及市場,金融資產價的升勢便會迅速逆轉,金融市場便可能出現大幅波動。昨天的大跌市也許就是新一波調整的序幕。
有的人認為,全球經濟顯然正在回暖,股市只是提早反映經濟好轉的預期,不算是過熱或有非理性亢奮。跟金融風暴方興未艾時相比,全球經濟的確已度過最惡劣、最動盪的時期,大型金融機構像骨牌般相繼倒下的風險已大幅降低。問題是全球經濟「死過翻生」靠的是超強的「特效藥」,包括開動印鈔機為金融體系注入以萬億元計的新資金,包括政府擔保數以千億元計的壞賬,包括過萬億元的刺激經濟方案。事實上要不是有天文數字的新增資金及投資,要不是各國政府為經濟大量「輸血」,全球經濟即使不死也只能待在ICU(深切治療部)奄奄一息。
可是,為經濟大量「輸血」或注入資金是有副作用的,是會引發惡性通脹的;政府及央行也不可能無限量「印銀紙」支撐經濟的。換言之,政府的刺激經濟政策及寬鬆貨幣政策已走到盡頭,它們對經濟的正面作用已幾乎見盡。往下來的不是進一步的刺激措施,而是開始收緊過份寬鬆的貨幣政策,而是開始削減開支減少財赤。當政府及央行開始收緊水掣,不再提供「特效藥」時,剛走出ICU仍未恢復精力的全球經濟肯定會舉步蹣跚,跌跌碰碰,甚至不時會有摔倒的危機。更可怕的是,誰也不知道這個重新站起來學走路的過程要多少時間,也難以估計中間出現多少波折。
對已賺取相當利潤的投資者及基金來說,既然好消息已出盡,刺激方案的效果已見盡,未來面對的只是漫長、迂迴又不明朗的復蘇之路;他們自然重新調整策略,減低風險,從而令資產市場面對較大的調整壓力!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