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一陣子才敢評論「校本驗毒」的計劃,與教育有關的施政,還是謹慎一點。但不管我如何想,或者相信校園裏的毒品問題比我們想像的嚴重,我還是覺得「驗毒」不妥。最大的不妥,其實顯而易見,也就是「驗毒」本身不能解決問題,而僅只是透過科學程序識別出吸毒學生,但如果學校與家長,不能在日常校園生活裏「識別」出這些個體,這樣的驗毒計劃又有何用?
這計劃反映了整個教育支架的崩潰,是政府的禁毒、緝毒(如何堵截毒品進入校園?)行動的無能,是學校的輔導與支援系統的失敗,是家庭制度的落陷等等,更具體而濫調的說法,這是社會的錯。成年人沒法處理的黑洞,直接加諸孩子身上,還找來諸多藉口。
總相信教育施政,需要更多溫柔,還有遠大的目光。因為它們面對的是「人」,不是「物體」或「機器」,不是以「目標」為本,「成效」為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比植物更難生長。
這原來是常識,何解變了需要捍衞的「真理」?這是最令人疑惑的地方,也正正是香港教育而至其他施政的核心問題。梁文道那本在國內一書通行的《常識》,原意是讓在共黨年代成長的現代中國人明白一些顯淺而日常的概念,但其實像香港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西文化交滙之地(教科書式文案),很多事情也有再教育的必要。要「驗毒」的,何止是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