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幼兒出現咳嗽、發燒及流鼻水等症狀,除了是一般傷風感冒外,也有可能是急性中耳炎發作。有兒科醫生表示,約兩至四成急性中耳炎是由肺炎球菌引致,幼兒注射肺炎球菌疫苗後雖然可減低中耳炎發病風險,但不能收到百分百保護之效,故家長切勿掉以輕心,因延誤治療中耳炎,細菌有機會影響耳部神經,嚴重可導致永久性失聰。
記者:王智君
兒科專科醫生張傑表示,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疾病之一,即位於中耳鼓膜後的部份發炎,七成屬急性發炎,餘下是慢性發炎,前者由多種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後者則多由耳內積水引發,中耳炎患者中,約80%在7歲前發病,年紀越小,雙耳同時發炎及復發的風險越高。
幼兒是患上急性中耳炎的高危族,張傑指,幼兒因耳咽管較短,容易令喉嚨及鼻部的分泌物倒流至耳咽管,引發細菌或病毒感染;但隨年齡增長,兒童的耳咽管加長,患急性中耳炎的風險會大減。另外,扁桃腺發炎腫脹令耳咽管出口阻塞,以及嚴重鼻敏感,均會增加患上急性中耳炎的風險。
政府於今年9月起,為兩歲或以下幼兒提供免費肺炎球菌疫苗注射,而肺炎球菌正是其中一種導致急性中耳炎的主要細菌,令不少家長也誤以為子女接受疫苗注射後,可避免急性中耳炎感染。張傑解釋,急性中耳炎可由多種細菌引起,肺炎球菌感染佔27%至44%,要有效預防急性中耳炎,除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外,還須注射流感及嗜血桿菌等疫苗。
除注射疫苗外,張傑建議母乳餵哺可增加嬰兒的抵抗力,而母乳餵哺的姿勢也可令嬰兒不用長時間躺卧,有效減低喉嚨分泌物倒流至耳咽管的風險。另外,家長應避免替幼兒挖耳,並控制鼻敏感,也是預防急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症狀包括咳嗽發燒
急性中耳炎常見症狀包括咳嗽、發燒及流鼻水等呼吸道感染症狀,易令家長誤會子女只是患上普通感冒,張傑指,若幼兒同時表現得很煩躁、因耳痛難以入睡、耳塞或聽力輕微減弱,便很可能患上急性中耳炎。患者一般會獲處方止痛藥及紓緩耳咽管腫脹的抗組織胺藥物;若是由細菌引發的急性中耳炎,患者要服食抗生素,約7至10天可康復,若延誤治療,或須手術放膿,有機會影響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