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面對特大天災 援手越多越好 - 盧峯

蘋論:面對特大天災 援手越多越好 - 盧峯

在特大天災面前,即使最強大的國家,最富裕的政府都不免左支右絀,窘態百出;都不免被災民及其他民眾批評抱怨;都需要其他國家及國際社會的支援。
九十年代中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救災經驗豐富的日本政府仍不免焦頭爛額,仍需要邀請其他國家搜救隊協助救災及善後。○五年超級颶風卡特莉娜(Katrina)吹襲新奧爾良(NewOrleans),幾乎把整個城市摧毀,大批災民被困,斷水斷糧,情況跟第三世界國家一樣惡劣,小布殊及他的政府自此蒙上管治無能、救災無力的惡名。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向愛面子如命的北京政府在民眾死傷枕藉下也不得不大開中門,廣邀其他國家的救援隊伍、醫療隊伍協助救災。
今次台灣發生的特大水災是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水災,災情又集中在基礎設施欠佳,交通不便,地勢險要,水流湍急的鄉郊地區,地方縣市政府及一般救災隊伍根本沒有能力應付;甚至台灣政府負責協調救災的部門也未必有合適的器械、設備及運輸工具如載運量高的直升機應付災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政府不單早該調動擁有較多備用資源、人力及運輸工具的軍隊救災,更應及時向其他國家及國際社會求助。只可惜台灣馬英九政府沒有好好吸取其他國家的教訓,沒有盡快調動軍隊介入,更沒有盡早向國際社會求援;以至直到水災過後一個星期才開始有外國的救援隊伍及設備開到台灣,令救災工作進程相當緩慢。馬英九及他的政府因這樣的延誤被災民及民眾斥責批評實在是咎由自取,理所當然的。
未能積極爭取外援固然跟馬英九政府行動遲緩,負責官員行事粗疏錯漏有關;但台灣幾十年來的外交孤立及隔絕也是重要因素。自從九十年代初跟南韓斷交後,台灣的邦交國只剩下中、南美洲及非洲一些小國,較重要的國家為免開罪中國都嚴限與台灣的官方交往,官員間的接觸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樣的外交隔絕下,台灣官員即使要向外求援也要透過特殊的管道或渠道,甚至要提防引發敏感議題或尷尬。這些考慮及困難顯然都拖遲了向外爭取援助的效率。
大水災到現在接近十天,外來的援助、物資、捐款對救災及減少人命傷亡的作用可能有限。但只要能多救幾名傷者,只要能改善災民的處境,只要能協助疏散數以千計仍處於險境的災民,台灣政府仍應盡力爭取更多外援,仍應緊緊握住從各方面伸出來的援手,更重要的是,雨季還未過去,其他山區村落及居民仍然面對巨大的威脅。
台灣需要大量備用的應急物資;而重建及安置大量災民,讓山區及原住民村落回復生機需要相當龐大的資金及支援。若果有外來的捐款及物資援助,這些家園被毀的災民將可以盡快重新打造一個安全的家、有生氣的村落。我們希望香港市民能像過往的賑災活動一樣,積極捐款支持台灣水災的災民,協助他們度過難關,協助他們盡快站起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