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式移植手術兩捐贈者救活15病人

馬拉松式移植手術
兩捐贈者救活15病人

英國兩位無名英雄,死後捐出大部份器官,藉着醫生的妙手仁心,救活多達15名垂死病人。兩間醫院一共55名醫護人員,進行了逾24小時的馬拉松式手術,先用他們捐出的肝、胰、腸臟等救活5名病人;然後再把肺、心、腎臟等送到各地,又救活10人。病人獲得這份重生的禮物,終於康復起來,其中4人前天(周五)聚首一堂,向捐贈者感恩。
這宗令人感動的器官捐贈故事,發生在伯明翰(Birmingham),由當地的兒童醫院和伊利沙伯醫院合力共創奇蹟。院方在6月10日接到通知說,一名捐贈者捐出大部份器官,器官移植專科醫生穆伊桑(PaoloMuiesan)領導的小組立即啟動,他們花了六個小時割下所有可用的器官。外科醫生米爾扎(DariusMirza),隨即當晚深夜先將胃、胰臟和腸,移植給一名病重的11歲男童。

接受新肝並將舊肝捐出

捐贈者的肝臟則分成兩部份,一部份移植給8個月大、患有罕見疾病的女嬰特萍(LubayaTurpin)。她的母親很感激,女兒手術後「幾天後已改善,以前眼睛是黃色,現在都清澈了,而且很有活力」。另一部份的肝,移植給史密斯太太(SandieSmith)。她患有「急性間歇性紫質症」,每周都要到醫院治療。手術後她「體力好了很多,可以和兩名孩子去玩」。
史密斯太太的肝雖然有病,但割下來後,仍有利用價值,就是移植給43歲的奧布賴恩(SeanO'Brien)。他的肝臟有一個9厘米惡性腫瘤,大得無法切除,由於生存機會很低,按規定不能接受健康的肝臟移植。但在醫生的巧妙串連下,史密斯太太的病肝就成了奧布賴恩的救星。
「急性間歇性紫質症」多數只影響更年期前的女性,奧布賴恩接受移植後,只病過一次,治療後相信不會復發。他與史密斯太太日前正式見面時很激動,他說:「我擁抱着她,覺得很感恩、很開心。」這也是全球首次患有「急性間歇性紫質症」的病人,參加骨牌式移植,自己接受新肝的同時,將舊肝捐給別人。

閃電移植器官創歐紀錄

馬拉松式的移植,令醫生、護士、麻醉師疲於奔命,到了半夜他們又接到消息說,有第二位捐贈者願意捐出大部份器官。醫護人員又再投入工作,將他的肝、胰臟、腸,移植給14歲少年辛普森(DamienSimpson)。這是歐洲首次有兩名病人在同一天內,接受多個器官移植。除了救活以上五名病人,醫生更將用剩的四個肺、兩個心臟、四個腎臟,送到其他醫院,再救活10人。
中國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猶太人說:「救人一命,如救蒼生。」外科醫生米爾扎呼籲民眾踴躍捐贈器官,他說:「獲救的病人,原本都活不過兩年。我們希望民眾知道,捐贈器官可以改造他人的生命。」英國每年有1,000名病人,因為等不及移植而死亡。英國《每日郵報》

英國骨牌式移植手術奇蹟

伯明翰兩間醫院的醫生在6月10日,由首位捐贈者身上割下可移植的器官,為4名病人移植,並將用剩的器官分送全國各地

《第1位捐贈者》
6月11日凌晨,兒童醫院醫生首先為11歲男童進行胃、胰臟和腸移植

-骨牌式移植-
早上8時,兒童醫院醫生將半個肝臟移植給女嬰特萍,手術進行了6小時

早上8時,伊利沙伯醫院醫生將半個肝臟,移植給史密斯太太

晚上6時,醫生把由史密斯太太割下的肝臟,移植給奧布賴恩

《第2位捐贈者》
到了午夜,有第二名捐贈者願意捐出大部份器官,醫生到醫院割下他的器官

下午2時,14歲少年辛普森接受肝、胰臟和腸臟移植

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頻傳事故管理差 英公立醫院吐烏氣

進行歐洲首次骨牌式器官移植手術的伯明翰兒童醫院和伊利沙伯醫院,都是英國國家醫療保健處(NHS)旗下的公立醫院。這次他們成功拯救15人,令經常受批評的公立醫院,吐一口烏氣。
英國公立醫院跟香港的一樣,看專科、接受非緊急治療,要長時間輪候。此外又不時傳出醫療事故,處方藥物和登記看病的電腦系統經常出錯,2004年更有10間醫院財政管理不善,欠下5.1億港元巨債。英國的歐洲議會議員漢南(DanielHannan)批評NHS「失職60年」。
正着手醫療改革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建議將醫療保險涵蓋所有美國人,反對者援引英國做例子,指奧巴馬的計劃只會像NHS一樣失敗。
有關言論觸動英國的神經,首相白高敦要中斷度假行程出面反駁。這次伯明翰兩間醫院救活15人,醫生們希望用行動證明公立醫院是成功的。
英國《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