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小投資:退出量化寬鬆聯儲局費煞思量 - 潘國光

大環境小投資:退出量化寬鬆聯儲局費煞思量 - 潘國光

上周聯儲局會後聲明表示,將維持利率在接近零水平一段時間,並且透過減慢購買國庫券的速度,讓該項被喻為「量化寬鬆」或「印鈔」的政策計劃,由原來預計的9月延至10月底才結束。該聲明被外界廣泛認為聯儲局正為「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作準備。
事實上,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由金融海嘯後發展至今,已演變為不只純粹是傳統放鬆或收緊銀根與否的貨幣政策問題,而且亦是如何平衡國庫券供求關係的重要問題。因此,聯儲局在考慮退出與否的同時,並不能單是根據經濟及通脹前景作判斷。當然,聯儲局在上述聲明中,亦同時對經濟及通脹前景作出相對樂觀的看法,以支持其政策逐步轉變的合理性。筆者上星期已提出,美國經濟似有好轉,只是建立在透過大量增加貨幣供應的假象上,而觸發金融海嘯的核心原因卻沒有嚴正處理。

涉國債供求及財赤

筆者不認為聯儲局聲明是反映其即將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實際上是延後該政策,透過拖延時間,讓之前流入各大證券市場的資金發酵,希望最終能「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的經濟復蘇。有數據顯示,在近月的國庫券拍賣中,有一半買家資金是來自包括聯儲局在內的美國聯邦機構。
美國政府於7月份錄得1806億美元財赤,是連續10個月見紅,年初以來累計赤字為12600億美元,當中開支較去年同期上升21%,收入則減少17%。筆者預期美國今明兩年財赤將分別達2萬億及1.8萬億美元,未來一段長時間將維持平均每月赤字約1500億美元,較海嘯前每月平均赤字飆升近3倍,在海外買家逐漸卻步情況下,難怪近月拍賣有過半買單需要由聯邦機構包辦。

潘國光

中日買債有心無力

有些人認為以中國及日本為首的長期買家不會一下子完全撤出美債市場,筆者暫不討論他們傾向增持還是減持這問題,因為即使中、日真的有意增持,在全球貿易收縮情況下,中、日的出口都在下跌,貿盈也同步大幅下跌;因此,即使海外政府有心幫忙也恐怕是有心無力。早前英倫銀行表示會擴大量化寬鬆規模,正是同樣道理。擴大規模,不只是在於經濟好轉與否,更重要是在於未來的政府開支由誰來付賬,誰來填補不斷膨脹的財赤?
美國現時就像是表演雜技一樣,要同時兼顧救經濟、救失業、撐美股、撐美債,撐美元……而且還說要在多少年之內平衡財政收支,有沒有可能真的辦得到大家可自行判斷。然而,在這幕雜技上演的同時,包括中國在內已有不少海外政府對美債及美元前景表示懷疑,在上述各項目中,惟有讓美元穩步下跌是最合乎美國國情;筆者上星期提出,短期內若美股出現回吐,或可讓美滙暫有喘息的空間,但假如股市勉強進一步攀升,最終將迫使美滙提早跌向新低,而未來幾個月的市場焦點勢將逐漸由股市轉向滙市。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