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心臟病是本港第二號疾病殺手,當中約七成屬冠心病,不要以為平日「無病無痛」心臟就很健康,很多時簡單的氣喘已是發病的先兆,有心臟科醫生表示,三至四成人冠心病發作時沒有明顯病徵,很多患者是接受例行身體檢查時才發現患病,並已出現三條主要心臟血管阻塞的嚴重情況。
記者:陳沛冰
心臟科專科醫生梁永雄表示,曾有一名從事保險業的60歲男病人,雖然吸煙超過20年,血壓及膽固醇略超標,但平日身體尚算健康,沒有明顯心臟病症狀,只是偶然走路時感到氣喘,一直以為是長期吸煙及年紀大引致,直至接受身體檢查時才發現患有冠心病,更有三條主要血管出現嚴重阻塞,需立即進行通波仔手術,並放入九個藥物塗層支架,以預防血管再阻塞,手術後患者的氣喘情況有明顯改善。
梁永雄表示冠心病個案中有三成屬嚴重,例如三支病變,即三條主要心臟血管(右冠狀動脈、左回旋支及左前降支)出現阻塞,或可引致心肌梗塞的左主幹病變,其餘七成則屬較輕微的,即只有一條或兩條上述主要血管病變,嚴重冠心病患者猝死的風險,較症狀輕微的患者高四至五倍。
患者年輕化 應定期檢查
嚴重冠心病常見症狀包括在做運動、上落樓梯、行山或情緒激動時,出現氣喘、胸口痛、「標」冷汗、惡心及暈眩等,甚至會心律不正,但梁永雄指,有三至四成人卻不會出現這些明顯病徵,很多時在例行身體檢查或到心肌梗塞發作時才發現患病。
冠心病患者一般需進行搭橋或通波仔手術,梁永雄表示,近年開始用藥物塗層支架代替普通支架做通波仔手術,有研究發現藥物塗層支架通波仔引致的中風機率只有0.6%,但搭橋手術則有2.2%;雖然通波仔後血管再收窄,要再做手術的風險較搭橋手術高兩倍,但因通波仔屬微創手術,病人一般會接受。現時公立醫院每個藥物塗層支架成本為1.8至2萬元,較普通支架貴一倍,病人需自費。
梁永雄指病人除可從大腿動脈放入支架,也可從手腕橈動脈送入支架,因手部動脈周圍較少重要神經線或血管,手術後病人也可即時走動。他表示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部份患者病發時只有30多歲,年輕個案估計佔15至20%,故建議有高危因素病人,35歲開始定期接受心臟檢查,一般人也應由45歲起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