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浩意 YTalk!召集人
社會出於關心青少年而支持禁毒及驗毒計劃。可是筆者擔心計劃最終會釀成反效果─不但無助解決青少年服用藥物問題,反而徹底破壞青少年與家長、學校、社工及政府的對話基礎。
香港政府一直強調驗毒計劃能發揮阻嚇作用,從而一方面阻嚇從未服用違禁藥物的學生,另一方面阻嚇有服用習慣的學生。對於前者來說,政府有否考慮過從未服用過違禁藥物的學生被懷疑的感受?對於後者來說,學生會否就此乖乖就範呢?只要大家於網上搜尋「passdrugtest」,便有接近四百萬個紀錄教導大家避過此劫,例如:上學前數小時不吸毒、逃學、帶假尿等等。
犧牲學生的信
筆者擔心的是,政府藉着解決青少年服用違禁藥物問題而顯其「強政勵治」,卻犧牲了學生與學校、家長以致社會大眾的信任關係,這樣值得嗎?
香港政府現行的抽樣驗毒計劃,其核心理念是:若學生沒有「吸毒」,那你就得要驗毒,以證明自己無「吸毒」。當青少年處於被懷疑的位置,「不自願」驗毒便等同跟家長、學校、政府和社會對立。政府及個別學校也表明會安排老師及社工跟進「不自願」驗毒的學生,難道這不就給學生壓力嗎?試問不贊成驗毒計劃的學生敢站起來說「不!」嗎?若學生在壓力、恐慌或顧慮下簽「自願」書,這還能說是真正的「自願」嗎?
若學生在校內或公開場合向驗毒計劃說「不!」,恐怕此等學生無論是在校內或是校外,其「跟進工作」一定會為學生帶來壓力,我們根本無法擔保反對驗毒的學生不被標籤為「吸毒分子」,或被標籤為與政府對着幹的「滋事分子」。當有學生敢於挑戰政府驗毒計劃是有違人權的時候,筆者恐怕所謂的「跟進工作」於無聲之間淪為打壓學生異見的工具。
青少年確實有一千個理由向驗毒計劃說「不!」。第一,驗毒有違法理精神,違反無罪推定及公義彰顯於人前的法治原則。警方查案時也需據合理理據才敢於要求「嫌疑者」進行身體檢驗。現在,驗毒計劃先假定所有學生有嫌疑,試問學校有何合理的理據(Justifiedreason)懷疑學生服用違禁藥物?第二,破壞學生與成人的互信關係,無法建立對話基礎,更不幸的是最後只會將學校這個學習場所變為一個「富敵意的環境」,這有助教育嗎?第三,青少年、社工、家長、辦學團體、宗教團體均認為驗毒計劃的成效值得商榷,並不能解決青少年服用違禁藥物問題。
第四,當局未有認真考慮若驗毒結果不準確,這將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第五,根據○八年立法會研究數字顯示,全職工作人士及失業人士吸毒百分比各佔百分之三十一點四及百分之二十八點五,相比學生的百分之二十六點三為高,為何政府認為學生服用違禁藥物問題比其他類別人士的嚴重?
校內吸毒比率低
第六,根據禁毒處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的數據顯示,青少年於學校吸食毒品的比率為百分之一點四,其他地方如:休憩地方/公廁/公園、的士高/卡拉OK場所、家/朋友的家所佔的比率較高,為甚麼政府偏偏選擇學校為驗毒計劃場所?
一個對學生充滿懷疑及不信任的驗毒計劃,只會阻礙學校及家長與青少年建立良好對話的基礎。一群青年團體,包括青年聯社、香港基督徒學會、YTalk!及一群民間團體,已就驗毒計劃展開一連串的監察工作。
我們希望政府再三考量計劃的成效及後果,並以解決青少年服用違禁藥物問題的決心,與青少年展開真誠而平等的對話,共同處理青少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