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鄧小宇做訪問,有點緊張。
一,是人們把他稱為「品味判官」,咁又係,想當年的《號外》寸嘴又勢利,而鄧小宇寫人寫衣着寫音樂電影品味,踩人寸人起來那種Bitchy法,我怎能逃過他的法眼?二,是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鄧小宇!他寫得不多,而且已20年沒有推出作品集,一個《號外》編輯就對我說:「陳冠中上了神枱,但很多人還是不大知道小宇。其實他一直有寫。」難怪小宇在新書《吃羅宋餐的日子》中寫到:「那種感覺是寂寞的」。
但訪問前三天,只有25歲的女同事拿着6本小宇的新舊作,要我幫手攞簽名,證明他不寂寞。而其實他的創作依然影響着新一代寫作人,例如近兩年的「第一身寸嘴女行政人員小說/散文」,根本是錢瑪莉的變奏,不過他說「王迪詩?沒有看過」這個話題就完結了。因為更值得談的太多了,他怎會寂寞?
記者:何兆彬
攝影:林栢鈞
鄧=鄧小宇
蘋=蘋果
可愛五十年代
寫年少生活,寫電懋、寫當年女星、寫費里尼,雖然小宇也看日劇也去信和,但《吃羅宋餐的日子》一書就是很懷舊的,但他懷的卻不是自己二十多歲,萬物騰飛的七十年代。
蘋:你形容過七十年代是「有趣的年代」。七十年代對你來說是一個黃金年代嗎?
鄧:我不喜歡七十年代的。但七十年代對香港來說,的確是個重要時刻,特別是BabyBoomer一代,成長了,他們是第一批去完外國回來的,之前的人去了美國就不回來了,我開靚車住郊區,做乜要返來同你逼呀。但到了七十年代,我這一批人讀完書返來,在不同的程度有影響到香港。《號外》是影響了一代人,但同代亦有另一批人,不談品味的,可能是做Banker,他們做事也與上一輩不同了,整件事影響了香港,各個行業都有一個衝擊。
蘋:對你的衝擊如何?
鄧:因為我進了《號外》,接觸到多姿多采的圈子,接觸到廣告界、時裝界,例如感覺到時裝界女強人的冒起,整個市容都不同了,女人開始不穿長衫了,穿吊帶裙了。我們母親那一代去飲,正經一點時都會穿長衫的。
蘋:你不喜歡七十年代的原因又是甚麼?
鄧:嗯……會不會你自己喜愛的年代,也不是你清楚記得的?例如五十六十年代對我來說,不是清晰記得起的,反而模糊點,會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吧。七十年代時我二十多歲,開心得意,但自己不是太鍾意。五十六十年代會更單純可愛一點吧,其實七十年代是現在社會的雛形,那年代剛爆出來,現在就開花結果了,都是同一個模式吧了。
蘋:五十年代卻很不同吧?
鄧:五十六十年代整個社會要求唔高,係好可愛的,現在的人甚麼都要求了。當時的人好窮,但都接受,因為沒有渠道表達呀,只好默默接受命運的安排,並試着改變命運。只是,我是對那年代完全消失的一種懷念吧。(蘋:七十年代你們做《號外》,年輕,又有影響力,不也是很值得懷念嗎?)哈,身處時又唔覺,過後回看的確是這樣;現在我們也不喜歡這年代,但也許以後回看,2009也是一個大時代吧。
蘋:我記得你在新書發佈會中,談到當年因為DJ在電台播過JoanBaez,影響了自己一生,反而那DJ自己倒忘記了這件事。你提醒我們做傳媒的,要好小心。
鄧:對,像我有個朋友,30多歲,他小時也看《號外》。他當年因為也看了《號外》,他說服了所讀的民生書院訂閱《號外》,之後他到外國念設計,也說服了學校訂閱。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做了一些事,影響了一個細路咁深,天曉得真係有影響力。但就真的是有個細路哥因喜愛美術,結果念設計,覺得《號外》在某程度上造就了他……所以傳媒的壞影響當然有,好的也不少,我們大家播了種大家都不曉得。所以更令我覺得,做傳媒不要太輕率吧。別每事都想到做善事有善心,千萬不要有這些大理想,但每一件事都不輕率,認真的去做,要對得起自己。
還有很多錢瑪莉
八十九十年代,錢瑪莉的身份可是城中秘聞,只有人談沒有人知。這些年,隨着《Sex&theCity》的興起(兩者結構極其相似!),小宇也公開了他就是錢瑪莉的身份。可惜,《穿Kenzo的女人》已成絕響。
蘋:78年你開始用錢瑪莉筆名寫《穿Kenzo的女人》,你說過是因為你發現了新品種的女人,其實之後有沒有再發現新女人?
鄧:我想是有新品種的。我完全不是針對o靚模,但這也是一種新的品種!只是我沒有看到有值得書寫的品種吧。錢瑪莉的那種女人,直至今天很多女人還在走同一路線呀,只是也許再開放些。其實錢瑪莉是唔結婚都唔會死的女人。在她之前的女人,都是出來做幾年事,然後嫁人退休,相夫教子。你看鄧蓮如的那些徒子徒孫,都可以做個跟男人抗衡,很霸道的女人!
蘋:雖然錢瑪莉如此厲害,但為甚麼她還是一開始就說明:「我寫專欄是因為不開心,不開心是因為男友不求婚」,這麼恨嫁?
鄧:因為女人有自信心,才會這樣說呀。沒有自信心的女人是永遠不提結婚的,我們也許都認識一些親人,嫁不出去的人是不見人的,永遠躲起來。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有些女人大大聲說「自己老了,無人要啦」,其實是在玩緊、晒緊命。因為她們太肆無忌憚,這樣說的女人其實不簡單。
蘋:大家都說《Sex&theCity》很像你的《穿Kenzo的女人》,你是自己發現還是朋友告訴你的?
鄧:我自己有看,的確是似得離奇,連佈局都似,例如4個女人之中,有個女人是較開放的,女主角是理智型的,一個是儍更更的,它有個女律師我的是秘書,她永遠爭少少的,跟着大家像妹仔一樣似的,被大家嘲笑的。
蘋:你有重看《穿Kenzo》嗎?會忘記了自己寫過這樣的作品嗎?
鄧:經常有!看看吓就覺得我從前寫得還不錯嘛,就像看其他人作品一樣,仲會追看㖭!因為想知道劇情發展。
蘋:可惜博益倒閉了就絕版了,會重出嗎?
鄧:目前在跟博益談,得先花一個價錢把它買回來。已經在談了。陳冠中曾出版過一本《Mary錢瑪莉》雜誌,那邊有十多篇大家沒看過的文章,會在它加進去。
蘋:我記得你提過,從前寫作時也是年少氣盛,有些文章寫完,如今會後悔反省了……
鄧:對呀,就是年少嘛。有時為了效果才這樣寫,現在看來都幾衰o架,犧性了真正的感覺。但真正的我,向來都站在弱勢社群那一邊,錦上添花的事用不着我。
蘋:《信報》作者林沛理早前寫到:「要見識鄧小宇的truecolors,要看的書不是《吃羅宋餐的日子》……一個變得Mellow的鄧小宇只是鄧小宇的A貨,一個Bitchy的鄧小宇才是真正的鄧小宇。」你怎看?
鄧:呀……我想,人的記憶是很奇怪的,我重看《偏見與傲慢》,大都很Sentimental啫,而新書寫到李麗珊97年還在「兀」像個賴死不走的來賓,仲好刻薄……都幾衰o架。這作者也許不熟識我吧。
《號外》凝聚力
追源溯始,鄧小宇建立文化人的第一個身份,就是與陳冠中等人創立《號外》。陳冠中是他中學同學,而邱世文則是陳的大學同學,一個拖一個的,建立的不只是香港第一個西化到不得了中文媒體,更是一種社會上沒有的流行文化。
蘋:這些年來大家都說當年《號外》多有影響力,有估計到嗎?
蘋:這些年來大家都說當年《號外》多有影響力,有估計到嗎?
鄧:開始的時候當然沒有估計到。但慢慢落去,發覺真係有些影響力,凝聚到一些知名人士──我說知名當然不是地產佬,而是做文化、傳媒、廣告人,大家的關係,密不密切認不認同都好,都很畀面。每逢周年搞紀念活動、Party,都有餐廳、酒Sponsor,辦得都很似樣。
蘋:當時就認識亦舒了?
鄧:對,她頭幾期就有看了,是她主動來認識我們。當年的Party是在朋友家中辦的,大家圍起來坐,哈,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男男女女各坐一邊的,亦舒就一個人拎住個手袋來,吃吃蛋糕,喝喝汽水,也很開心的,認識了她還免費替我們寫稿。(她名氣已經很大吧?)對,很大。另外,我們當年還可以在Iclub辦Party,你知不知道Iclub?是蕭漢森兒子辦的(蘋:……)唉,所以你說我們的代溝多厲害!當年蕭漢森夫人在社交版是天天見報的。Iclub有好東西吃,還擺了很多靚傢俬。我們辦Party,張敏儀、麥當雄、俞琤等響噹噹的人都來玩的。他們之所以肯,是因為不會覺得與《號外》彼此利用,因為號外是完全沒有商業價值,所以他們很Comfortable,不像現在,聽說要公關公司愛請誰來出席,又要畀錢請人來……他們來玩,完全不像現在,會怕被誰看到,怕被狗仔隊拍到。
蘋:你提過,初辦《號外》只是想辦粗糙文藝周報。後來變大了,消費了,有沒有違反原意?
鄧:78-82年那個係唔Work的。我最喜歡是變大了的(施養德加入),82-85年是最微妙的平衡。
蘋:說起來,《號外》被認為是第一本鼓吹消費的本地雜誌吧?可現在的雜誌,就本本都鼓吹消費了,都不特別了?
鄧:鼓吹消費我可以接受。但鼓吹消費也要諗諗計仔,去弄得有趣一點,現在的年輕人雜誌,統統弄得太重資訊性,不重視Editorial。這個是受到日本雜誌影響吧,他們可以100件T-shirt、100個手袋擺晒喺度。這種手法,我不欣賞,或者說不合我性格吧,我喜歡都替我選好了,怎配搭的。
後記:鯨魚
鄧小宇是一尾鯨魚,巨大,又溫柔。接近龐然大物時,很多事你都不敢做。例如看過他寫Gaggenau、Poggepohl,沒有讀者不想參觀他的廚房,更加想參觀一個作者的書房及唱片收藏吧,但我沒有。他對陌生人是親切卻不能算是親近。也許我是受了7月的新書講座影響,想多了,當天他談父親談得嗚咽,談成長時更談到自己的性取向……
給年輕人的十大推薦
1.蔣勳《孤獨六講》
「他說孤獨不等於寂寞,藝術家要孤獨才想到很多創作。別害怕,因為藝術家要孤獨,才感到與眾不同。我覺得這個給我很大啟發。」
2.黑澤明《天國與地獄》
「黑澤明是我最深愛的,這一齣很刺激。佢其實好藝術,但拍出來就像娛樂片的格局。花了好高成本才能做到這個效果。他整個貧民區是搭出來的。」
3.央視劇集《幼童》
4.顧長偉《立春》
5.費里尼《八部半》
「多姿多采的一齣戲,它的畫面極華麗。若你只有一個鐘頭,其實可以只選精采的幾場戲來看!」
6.BillyJoel《AnInnocentMan》
「BillyJoel熱戀中寫的大碟,全碟即使是寫困難的事,都很樂觀。」
7.高達《BandeaPart》(《法外之徒》)跳舞片段
「這就是青春吧!聽說塔倫天奴也受這場戲啟發很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Wx6TXWw1Y
8.石黑一雄(KazuoIshiguro)小說《NeverLetMeGo》
「傷感得來又Control得很好的故事。」
9.Bossanova音樂:
AntonioCarlosJobim、AstrudGilberto
「要聽,這就是根正紅苗的Bossanova!」
10.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朋友見我選了它,還笑我!但你看裏面的想像力,就值回票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