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肚腩時大時細可能是切口疝氣的症狀,以往腹部如盲腸手術都需要開刀進行,病人腹部不但留下傷疤,內層傷口一旦癒合不良,就會形成疝孔,約兩成腹部手術的病人會併發切口疝氣,長者更是高危族。外科醫生指小腸等器官隨時誤入疝袋而被夾着,可引致腸塞、壞死,嚴重者更可死亡,應及早進行修補手術。
記者:梁瑞琼
中大醫學院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吳國偉教授指,切口疝氣是腹股溝疝氣之外最常發生的腹壁疝氣,主要是在腹部手術的地方,因腹壁傷口癒合不良,形成腹壁缺損(疝孔),當腹部用力或腹部壓力增大時,小腸等內臟便會經疝孔擠出至腹部前方(疝袋)。
可放入人造補片封孔
吳續稱,由於身體組織可自由進出疝孔,患者走路或站着時,或會感到腹部有異物被擠出,「好似有個大肚腩,但係有時又冇」。他指,部份患者或會感到腹部不適,若小腸等器官「有入冇出」,更可引致腸塞、組織壞死,事實上一部份病人入院時便因此要切除壞死的小腸,嚴重者更可死亡。
約有兩成曾接受腹部手術的人士會出現切口疝氣,吳國偉指,患者可以在術後數個月後,甚至幾年後才發病,未有腹腔鏡前,切除盲腸、小腸等腹部手術都是剖腹進行,部份患者隨年紀增長,肌肉失去彈性,或會增加切口疝氣的風險,故長者在腹部手術後併發切口疝氣的風險較高。而糖尿病及手術過程中受感染,也會影響傷口的癒合能力。
切口疝氣一般可以手術修補,吳國偉指,以往的修補術屬開放式,仍需開刀「逐層補」,復發率高達四至五成;近年則可利用腹腔鏡放入人造補片,將疝孔徹底封住,補片更會與腹膜融合,固定前腹張力,減低復發率至10至20%。
吳國偉指,即使是一厘米長的傷口,也有演變成切口疝氣的可能,疝孔更會越來越大,故所有疝氣都應修補,減低內臟被夾而出現缺血性壞死的風險。
他提醒曾進行開腹手術、剖腹分娩等人士,「當咳時摸住個肚,有嘢出嚟又縮番去」,又或「企喺度個肚有嚿嘢,瞓喺度又冇咗」,便可能已患上切口疝氣,應及早進行修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