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俊
自由撰稿人
五區總辭爭普選,這是泛民主派回歸十二年來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政治行動。現在雖然尚在商談階段,但已經觸動各方勢力。無論是扼殺在萌芽之中抑或勢在必行,已經是一場攸關本港政治生態的大事。對一眾市民而言,這不但是爭取普選,更是向政府以及泛民一吐烏氣的機會。
先說政府,無論董建華抑或曾蔭權,他們不是眾望所歸,便是挾強大民意以高姿態上台;可惜到後來都是晚節不保,鎩羽而歸。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是民選,並無一個強大的民意基礎支持他們施政。這個原罪,上至富商巨賈,下至升斗小民都能挑戰政府的權威。如此,強政勵治從何而來?其次,特區政府十二年,已經累積太多矛盾,而最大的一個──如何在中央政府和一堆附庸權貴以及普羅大眾的利益之間取捨則從未解決,甚至成為深層次矛盾。
爛橙時代降臨
無論是現任行政長官抑或後來者,這個矛盾他們必須面對。可惜以現時觀之,他們的解決方法只會令人搖頭嘆息。以現在開始的特首競爭為例,所有候選人第一件事都是向中央以及權貴交心,並且承諾如何酬庸他們,市民大概只會在公開競選時的幾個月接受一些宣傳罷了。如此下去,日後的行政長官候選人只會向權貴低頭,並且會走得更快、更遠,董建華去後,來的只會是曾建華、梁建華、唐建華等等。到最後,我們只能在一堆爛橙中選出我們的行政長官。如此面目模糊之輩,又豈是我們心目中的特首?
泛民黯然神傷
雖然政府如此不濟,但作為反對派、代表市民的泛民,在這個困局中亦責無旁貸。○三年七月一日,香港人迎來本土民主運動的第一個高峯。憑着這股氣勢,建制派和政府被打得落花流水,甚至導致特首腳痛下台。但之後呢?自○四年立法會選舉在大好形勢失利以來,泛民有何值得稱頌的建樹?幾年以來,從政改、民生議題都被政府牽着走,要不是近一年政府自毀長城,加上立法會的新氣象,立法會威信早已蕩然無存。這樣說或者事後孔明,但眼看一個由數十萬人創造的時機,在短短幾年內毀於一旦,又豈是痛心二字所能形容?是次行動,雖然不無狗急跳牆的可能,不過一個遲來的覺悟總比沒有的好。
由八○年代開始的民主化運動,到今日已經差不多三十年。整整一代人的努力,至今仍然未見成果。期間,香港市民只能蹉跎歲月,希望在上位者能夠解決問題,但每一次迎來的,是失望。這一次機會,不再是他人施捨,而是在市民手中。我們手上的每一票,都將成為我們最強大的武器,因為,命運就在我們的掌握之中。無論成敗如何,這都是香港市民最重要的一次投票。
我們需要一個交代,一個三十年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