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並不是一般人熱門的旅遊地點;但也有人千里迢迢去觀看一年一度的動物大遷徙。但對於記者周先生來說,去非洲並非遊玩,而是去採訪烏干達和南非愛滋病的新聞。可是,回港一個月後,他突然發燒發冷,急忙到醫院求診。由於有外遊紀錄,醫生替他做血液抹片檢查,發現他染上瘧疾。
須出發前三周服藥
我問周先生:「你去非洲前有冇食預防瘧疾的藥呀?」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由雌性按蚊傳播。人類瘧疾由五種瘧原蟲引起,其中以間日和惡性瘧原蟲最常見。顧名思義,惡性瘧原蟲最為危險,引致絕大部份死亡個案。瘧疾盛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現時傳播最密集、感染機會最高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另外,印度、東南亞、南美等國家也屬高危地區。
避免被蚊咬是預防瘧疾首要方法。除了衣着方面,適當地使用驅蚊用品也是不可或缺。目前最有效的驅蚊劑是避蚊胺,而市面上所謂超音波驅蚊器並沒有效用。
瘧疾疫苗仍在研發階段,現時只可透過食藥防止感染瘧原蟲後發病。傳統藥物須在出發前兩至三周開始服用,新藥則可在出發前數天服食,但選擇藥物也要視乎旅遊地區,因不同地區的瘧原蟲有不同的抗藥性,例如泰柬邊境的瘧原蟲對多種藥物—包括最有效的治療藥物青蒿素—也出現抗藥問題。
周先生其實已做好防範,出發前服食預防藥物,只是未能百分百防止發病。故到瘧疾高發區前最好做足防範,因為本港也曾有人染病後出現腦瘧疾死亡。
逢周二刊出
撰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