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投資組合多不如精 - 譚紹興

投資學堂:投資組合多不如精 - 譚紹興

日前港台的勞家樂兄在節目中突然詢問筆者在投資組合中,應該持有多少隻股票才算合適?筆者忽然記起勞兄在過去多年每日訪問不少投資市場的朋友,聽聽埋埋咁多股票貼士,估計勞兄的投資組合可能唔簡單!
根據美國的研究資料顯示,在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應該持有大約12至30隻不同行業的不同股票,正如經典投資書《ARandomWalkDownWallStreet》的作者BurtonMalkiel,在1960年代便曾認為這樣可大大減低投資組合的風險。
無奈隨着近年科技進步,電腦程式買賣越來越普遍,令市況更加波動,投資者久不久便要承受如坐過山車般的股市升跌,故Malkiel在2001年再作研究後,發現以往只要20多隻不同行業的股票已足以分散風險,惟近年則需要增至50隻股票,才可達到減低風險之功效!
不過大家切勿搞錯,分散風險並不等於高回報,研究顯示,投資組合中,最終能夠獲得豐厚利潤的,大都是集中在一兩隻股票內。講得俗一點,在投資組合中,真正「食糊」的經常是靠其中一兩隻股票,其他股票往往反為是負累,拉低整體回報。筆者對此觀點頗為認同,因為在過往大升浪,最終獲利不俗的,大都是集中在一兩隻股份身上,其他僅為點綴而已。

食糊靠一兩隻優質股

在近期股市勁升中,雖然有不少股份暴升一兩倍或更多,但係不需要隻隻股份都買,只要集中火力買中一隻便夠,反而如雜錦盒般,隻隻都有,可能賺唔到大錢。筆者一向認為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股市中只要「重注」買對一隻股份便足夠。基本上,最終的回報多寡,是來自兩個重要因素,第一是否買對股份;第二投入了多少資金,而資金的分佈更為重要。正如你雖然買中一隻勁升一倍的股份,可是僅僅投資了10%的資金,則其組合的總回報,肯定不及瞓身吸納了一隻只上升兩三成的股份來得多!
所以筆者認為找到一隻你能夠放心投入大量資金的股份,遠勝於找到一隻有巨大上升潛力,但你又不敢投入較多資金的股份。
正如筆者的好友在過往多年集中火力研究太古系的股份,故對太古的營運情況有頗深的認識,早前在低位時便夠膽大量吸納,差不多達到其組合的99%,太古A(019)早前受國泰航空(293)拖累,近期升幅雖然不及個別國企股或二三線股般龐大,但由於其買入的數量夠多,所以近日他的組合之總回報已高達60%,不僅追回早年的虧損,現在更已獲利甚豐。
筆者認為集中火力吸納一兩隻優質股,遠勝小注吸納一些可能勁升的二三線股。而近期股市回落,筆者正伺機慢慢吸納一隻心目中的優質股。
譚紹興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