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在閱讀本欄時,筆者正在外遊,由於近期市況變化較快及消息多多,筆者也明白在假後需惡補期間上市公司及市場動向的新聞及公告。但充電完畢後,效率應可提高,問題不大。
繼藍籌股業績之後,中資股將進入業績高峯期,由於內地企業有盈利預告機制,盈利或虧損出現5成以上增幅或退倒,便需發出「盈警」及「盈喜」,因此,整體盈虧數字對其股價及大市影響不大。但大家不要掉以輕心,中資股業績數據的焦點是政策對其影響,這可以從其經營收入及純利數字得到啟示。
受政策影響較小
中央政府於今年上半年推出大堆支持個別行業及補貼產品價格措施,不過個別行業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的壓力,但政府為免加重消費者負擔而不允許產品加價,令企業盈利受壓。另些例子則是對買家作補貼(例如家電下鄉政策),生產商經營收入增加,但純利卻未能同步上升。若業績上反映上述情況,顯示市場早前對企業受惠於政策的看法過於樂觀,股價調整的機會也較大。
相反,一些食品股並未直接受政策推動,但農產品原材料等價格下跌對其毛利的幫助可望優於預期,並使毛利率得以擴大。不過,無論上半年盈利受惠於政策與否,下半年盈利前景仍是關鍵。
由於受惠於刺激經濟措施於上半年已大致實現,第3季在產品銷售方面需作消化是正常現象,但政策大方向不變的主題下,第4季產銷可望回升。與此同時,去年下半年盈利表現差勁,在基數較低的技術因素下,下半年中資股發「盈喜」的企業料遠多於「盈警」。因此,業績對中資股股價的影響偏向正面居多。
不過,除了業績之外,中國7月份經濟數據亦左右中資股表現。整體而言,筆者仍相信內地的寬鬆貨幣政策,不會動搖,以免影響經濟及社會的穩定性,但個別機構在執行寬鬆貨幣政策上超越指定範圍,令政府將繼續有規範措施出台。
大家在閱讀這些措施時應先了解其是否規範政策,正如早前發佈的「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主要是規範銀行對資金借貸上跟隨人民銀行及銀監的規定,因此,對於規範措施不必驚訝,但新收緊政策則難免對市場有較大影響。在策略上,食品股及基建股受政策影響仍較少。中國旺旺(151)、青島啤酒(168)及中國中鐵(390)仍值得留意。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