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本港樓市在金融海嘯下,能快速復蘇過來,市場人士多大惑不解。
筆者認為,由於物業的「自用」或「投資」功能,不時被業內人士吹捧,形成樓市在任何時刻,看似都有需求(多少則當別論)。
港府出招 減銀行承按憂慮
物業買賣涉及多個行業,當中包括發展商、地產代理、銀行、律師樓、傢俬舖、裝修設計及搬運等等,故樓市一旺,自然帶動多個關連行業蓬勃,業主見自己擁有的物業有漲價,心裏亦自然舒服得多,故「唱好」樓市,似乎容易得到不少人的默許及祝福,而傳媒在這方面,一向發揮積極作用。
特區政府亦看穿了「穩住樓市能穩住民生」的道理,故在金融海嘯下,有不少行動幫樓市一把,當中包括透過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推出「優化按揭保險計劃」,將銀行需負責的按揭成數風險,由原先七成下降至六成,即時減低業界的按揭風險憂慮。
通脹快臨 投資者偷步買樓
此外,金管局不斷注資入市場,將資金成本降低。銀行「水浸」,自然願意放寬借貸,而受惠者當然包括需要按揭的物業買家。
有不少投資者(包括基金經理)預計日後通脹來臨時,先偷步將部份現金轉變成物業,以作保值。而「雷曼事件」及「滙控供股事件」的出現,引發一些散戶證券投資者,將部份投資比重轉移樓市,加上政府減免差餉,及維持200萬元以內物業交易的100元印花稅政策,以上措施都有助樓市快速復蘇。
梁理中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