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狀元的迷戀反思教育 - 鍾敏

從狀元的迷戀反思教育 - 鍾敏

鍾敏 自由撰稿人

每年踏入炎夏,隨着中學會考成績的揭盅,各大新聞機構又會連篇累牘報道「×狀元」的故事;當中,佔據着當眼版面的,仍會是「會考狀元們」像演樣板戲的讀書心得──平日上好堂、溫好書,不要臨急抱佛腳,配以父母師長的湊興訪問內容;再伴以「狀元製造廠」的廣告性學校宣言,還可多加幾個「神童」,或「歷盡艱辛」的求學成功故事,合演的是傳頌千年的「金榜題名劇」。這種每年定期發生,迹近「狀元的迷戀」的社會心理現象,讓人驚詫不已!

狀元文化頌唱千年

問題是,為甚麼這一齣上演了千年的「狀元」戲碼,竟然可於毋須預先排練或綵排的情況下,大家都能「樂在其中」、「樂此不疲」的呢?相信,對參與其中的每一個角色,要怎樣「做戲」?如何「說話」?早已了然於胸!可以說,所需要的戲劇元素,早已充盈於流動的血液裏、深入骨髓之中──只是盛載在「科舉制度和文化」的新瓶中而已。
翻查資料,傳統的「科舉制度」始於隋、唐,直至上世紀初清末廢除為止,原來足足經歷了一千三百年的沿革。毋庸置疑,在中國社會的傳統文化裏,「科舉文化」佔有重要的位置,「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一直是中國讀書人終身追求的目標,這些傳頌千年的詞句,俯拾皆是,又連結上滿滿的讀書人的人生大事;無怪乎,全中國社會,可能上下一心地,對「狀元曲」頌唱千年。
根本毋須思考或說明,大家就明白「會考狀元」所包含的一切意義,因它已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之所以,我們唱得響亮、唱得開懷!
問題是,已經被掉進歷史的垃圾堆超過百年的制度,竟還會在已沒有科舉的年代,以一種近似「科舉」的形式,年復年被呈現、被謳歌,這真的是充滿歷史的荒誕感!而更荒誕的是,所有人也都「樂在其中」!
問題是,在十萬之眾的學子群中,每年的「狀元」腳下,有多少血肉模糊作陪葬;當中又付上了多少的社會代價?這盤數,真不知如何算好!能算得清嗎?
現代的教育提倡的是多元潛能、展才與能,而非再標榜長勝的「考試機器」;當高舉「人本教育」,重視個體的獨特性和價值的當兒,我們又怎麼會仍高唱「狀元萬歲」、宣揚着「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八股的呢!
當我們奢談教育革新,對血液中這種「狀元意識」、「科舉文化」,沒有充份的批判和揚棄,就算再改十年廿載,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