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外遊感染「旅行者腹瀉」

放暑假:外遊感染「旅行者腹瀉」

放暑假,不少朋友都趕着買機票訂酒店,旅行去。有朋友選擇去柬埔寨吳哥窟,其中張醫生為了探索這個世界文化遺產,無懼在酷熱下與烈日及汗水搏鬥,豈料肚子受不了,回港翌日即嚴重腹瀉,排泄物如粥水般,一日瀉足十多次。
「你去過邊度玩呀?食過啲乜嘢?」屙至軟弱無力的張醫生說,她在熱辣辣的吳哥窟街頭,喝過加冰飲料,結果就出事,腹瀉至脫水,幸而沒有發燒及屙血,醫生讓她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休息數天康復。
她患上遊客最常見傳染病「旅行者腹瀉」(traveller'sdiarrhoea),這種腹瀉有幾常見?30%至50%由發達國家出發到發展中地區旅遊的人士會患上旅行者腹瀉;此病打亂四成患者的行程;兩成要卧床休息,1%要入院。

冰製飲品食物易出事

這類腹瀉主要由大腸桿菌引致,彎曲桿菌、痢疾桿菌及沙門氏菌也可污染食水及食物令人腹瀉。要預防,冰是最要提防但往往被旅客忽略的,若製冰水源受到污染,或衞生條件欠佳,冰就是致病來源;街邊小食,未熟的食物和切開的生果都不宜沾口。
不幸中招「絞肚痛」怎算好?輕微者可補充水份及電解質,通常瀉三至四日即好轉;若發燒甚至屙血,則不要亂食止瀉藥,應及早在當地求醫。
張醫生染病之處柬埔寨屬旅行者腹瀉高危病發區,越南,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亞洲,與南美洲及非洲同樣高風險,旅客平均有三至五成機率在這些地區感染;南歐及少數加勒比海島嶼風險屬中度;北歐、北美及澳紐風險最低,染病率2%至4%。
外國有建議用霍亂疫苗來預防由大腸桿菌引起的旅行者腹瀉,其餘類型的旅行者腹瀉並無疫苗預防,故最緊要防病從口入,到當地應飲開水、煲過的奶、汽水、無加奶的熱咖啡或茶,用氯或碘處理過的水也安全。
撰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