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也受到學者、輿論的質疑。以往人人欣羨的華爾街金童玉女,成為過街老鼠。大汽車公司的CEO坐私人飛機到華盛頓國會乞求撥公帑救援,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太過份了。
當有人質疑資本主義是否走進死胡同的時候,也有人提出未來資本主義的方向,期盼資本主義能作出調整修正,再度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資本主義的重要思想基礎,就是認為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為本身利益而努力,透過市場機制,自利行為就能創造出對整體社會有利的成果。通過公平法律的規限,資本主義的奧秘在於它有能力讓自利轉為服務於廣大社群,能通過財務回報來推動創新。兩百年的實踐,資本主義是成功的。
但任何制度都有缺點。資本主義也衍生許多問題。其中之一是貧富不均。原因是儘管權利與機會平等,但人的能力、資源、際遇等不同而導致的。為解決這問題,於是有通過國家的累進稅制來向貧困弱勢人士提供福利;而當資方力量過大,又有透過工會制度來為勞工爭取權益。
四十年前就有所謂「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許多企業設立基金會,捐出盈利,用孳息去做慈善事業。社會也有許多慈善團體,去救災扶難,以緩和社會的貧弱問題。
但這並不足夠,因為這都不是制度上的改革。去年,比爾蓋茨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提出了「創造性資本主義」(CreativeCapitalism)的觀念。他認為人性中並不全然是追求自利;利他,關愛他人,也是人類DNA中的一環。因此,應把利他融入資本主義運作中,利用市場機制,一方面創造利潤,另方面創造對窮人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