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笑着吃雞粟的大男孩

八方人物:笑着吃雞粟的大男孩

不是大饑荒,不是大地震,19歲的年輕人卻選擇了一年零三個月吃雞粟的生活,每晚睡在發電廠旁,承受巨大噪音,睡四小時就起來開工。媽媽看着獨子皮黃骨瘦,完全無意拍拖,哭了又哭。年輕人如此吃苦頭不為甚麼,只是為了服務菲律賓的年輕人,為神父之路作好準備。
張心銳今年25歲,身形瘦削,說話很「老師」,小時念港島名校,最愛上聖堂,一度覺得神父講道很悶,卻對神父生活很好奇,中學時更直接打電話到慈幼會的備修院問明白,「接電話嗰個係個洗衫嘅阿嬸,佢話修院執咗笠喇喎!」他不信,於是跟四個朋友仔坐車到備修院,要查個究竟。
「諗住撞上去睇吓,點知原來真係執咗笠,咁我咪等囉,由執笠等到佢開番囉,等入修院。」心銳的媽媽是教友,也最擔心他,「我哋兩兄妹,阿媽知道我要入修院,好傷心。」為了修道,他由名校聖若瑟轉到九龍鄧鏡波學校,先後到澳門及菲律賓服務。

到菲律賓服務窮人

在菲律賓宿霧一年三個月,「嗰度冇飯食,食cornrice,畀雞食嗰啲呢,好難消化,就咁食咗一年。」送兒子上機的時候,平日鮮有表露情感的爸爸流下淚來,媽媽和妹妹到菲國探望,看見心銳皮黃骨瘦,哭了又哭。
「佢哋(當地教會)真係為窮人服務,行近青年中心,已經聞到陣異味,隔籬有間發電廠,夜晚好嘈,大家照瞓覺,唔會怨,係有時會攞啲飯嚟開玩笑。」
回港後,他開始了「實習期」,在母校鄧鏡波任教宗教,在白髮神父當道的教會中,跟他一樣年輕的修道人買少見少,「唔少實習修士都會離開,因為年輕,識到女仔,就會開始諗,呢個係唔係我嘅一生。修會團體係個樂園,實習嘅時候返去現實世界,唔係嗰回事,見到個女仔靚,都會望多兩眼,好正常,但我自己冇後悔過。」

拉丁彌撒漸獲認同

小伙子在實習期最為教會人認識的事,就是八年前在一位老先生請求下,籌辦傳統的拉丁彌撒,教內人士群起攻之,覺得他復辟過時禮儀,到最近才漸獲教會主流認同。
所謂拉丁彌撒,是1545年至1563年的一種彌撒禮儀,使用額我略歌曲,不少教友慕名來「聽曲」。張心銳形容,額我略歌曲有神秘色彩,像「天堂音樂」,有點像聽歌劇,神父在彌撒中會背向教友,代表教友向天主獻祭,最希望這種禮儀可以協助人投入祈禱氣氛中。
記者 張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