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縛手腳的禁毒戰 - 梁亦華

自縛手腳的禁毒戰 - 梁亦華

梁亦華 香港教育研究員

上月,禁毒常務委員會決定新學年在北區試行校園驗毒計劃,天主教教區近日卻明確反對,重新引起社會對校園驗毒可行性的反思。不論教師或家長,自當贊成遏止學生濫藥的原則,為何教育界始終疑慮重重?究其原因,在於計劃不是單純測量學生「吸過」和「沒吸過」的科學過程,而是牽一髮動全身,涉及學生私隱與校方權威的行政問題,亦是對教師與社工專業的一大挑戰。

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自驗毒計劃推出以來,已有不少人質疑該計劃有侵犯人權之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保障了人人均能享有人身自由,任何私人生活亦不得被他人任意干涉。試問誰會願意在眾目睽睽下被揪出隊伍,還會「自願」接下小膠樽留下尿液樣本?即使隨機抽樣,品行良好的學生仍然會對有關老師心存不滿,若只抽查嫌疑學生,又會導致標籤效應,引起「偏心」、「針對」、「大細超」等種種投訴,或往教育局立案投訴,或懷恨在心,刻意破壞班級秩序,以示對校方不滿。校園驗毒計劃冠以「自願」之名,無疑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再者,政府為爭取學校及家長支持,早已表明即使學生被驗出曾吸毒,亦絕不檢控。新一代學生充份了解自己權利,亦了解教師的權限所在。對濫藥學生而言,此等只阻不嚇的紙糊老虎,又有何阻嚇力可言?退一步說,一心濫藥者自會在假期間服食,甚至為免被「轉介」而乾脆自行輟學。所謂校園驗毒計劃,最終只能懲罰循規蹈矩的好學生,對真正的濫藥者卻未必有所幫助,反而進一步使其邊緣化,排除在學校監察之外。

思維方式同出一轍

觀其邏輯,政府對待青少年濫藥問題,與十年教改的思維方式同出一轍。只懂得把各類評估、評核、視導等推往學校,卻從不正視多年來禁毒宣傳效能低劣、海關及警方把關不力、未能堵截毒品源頭等問題。驗毒計劃表面上是回應了市民訴求,實際上卻是不負責任之舉。
坊間有云:「品質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查出來的」,學生驗毒與否,只是成年人了解問題學生的方法之一。如何在上游堵截毒品來源,在下游輔導問題學生,培養正確生活態度,使其遠離損友,才是政府打擊學生濫藥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