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周二成品油價格再次下調,中石油(857)、中石化(386)股價遭受小挫,但其實早於減價前一星期,兩大油公司的母公司集團已向發改委建議,將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模糊化,以穩定油品市場。
今年5月初發改委頒佈「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在22個工作日內,若國際成品油價格漲跌超過4%,內地即啟動價格調整機制。雖然新「辦法」透明並可避免黑箱操作的輿論壓力,但卻被指「死板」。《經濟觀察報》報道,兩大油企認為,新調價機制過於簡單、透明,滋生投機、囤貨現象,擾亂整個油品市場的穩定,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國際成品油價格計算方法、啟動調價的漲跌幅度模糊化處理。
籲擴大調價空間
兩大集團建議,可將目前執行的4%漲跌幅,改成4至10%的變化區間,以擴大發改委在調價時的迴旋空間。另外,當前定價機制的成品油價格聯動,是根據布蘭特、迪拜、辛塔三個國際原油地的加權平均價格計算所得,業內人士很容易通過三地淨值得出國際油價漲跌幅,從而進行投機操作。中石油及中石化建議,進一步把加權平均法細緻化,加入歐洲等地的移動價格,包括滙率、關稅等因素,同時模糊加權權重。兩大集團還建議,加大調價主動權,增強靈活性及可控性。
市場人士承認,國際上石油定價辦法屬於國家機密,現行「辦法」可能過於透明。石油業內專家董秀成認為,22日的調整周期是可以根據情況調整,以更快反映國際油價變化,可先以半個月為試點,試行一段時間後考慮改為一個星期。
經濟危機導致成品油需求大跌,新定價機制又造成投機、囤貨屢屢發生,中石油、中石化的終端銷售因此受影響,兩集團上半年的業績表現料不太理想,下半年銷售壓力頗大。兩大集團指不會通過降價在終端市場與民營和外資企業競爭,而會採取收緊上游原油資源為主要策略,控制地方煉油廠油源,變相支持銷售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