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項調查顯示,雷曼迷債事件對港人投資債券的影響不大,僅有三成投資者認為,會對其投資決定有負面影響。
民建聯投資者權益關注組成員李慧瓊表示,香港債券市場發展緩慢,主因投資者對債券認識不足,以及債券回報率較低。她指政府一千億元發債計劃,不能確保成功活躍香港債市,仍需其他配套措施共同發揮作用。
她建議,證監會應加強監管金融產品的定名,如果雷曼迷債不是用「債券」來掩飾及包裝其極具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之本性,無辜受害者可能大大減少。她又指,目前債券的交易費用高於股票,而其回報率卻較低,政府應發出指引,降低交易費用,同時設定更低的入場費以吸引投資者,關注組建議最低可定為1萬港元;此外,還可引進外國債券及人民幣國債,並提高二手市場流動性,以擴大債券市場參與率。
建議引入外國債券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目前利率低,是政府發債的好時機,但未來息口只升不跌,加上較高的佣金成本,建議投資者買短期2至3年的債券;政府應仿效歐美國家,以高息口低入場費吸引投資者。